中國吸引力

走過35個國家 這位聯合國專家選擇留在中國

唐華德和妻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於冰/攝

《中國吸引力》是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打造的專題視頻欄目,從留學生的視角,講述那些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魅力。節目共六期,第一期節目聚焦“發展”,在華定居17年的聯合國專家唐華德講述了他眼中的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鉅變。

-----------------------------------------

“和中國的發展速度相比,歐洲已經變成了一位‘老人’。”談起中國的發展,唐華德(Tom M.Wolters)總是有說不完的內容。“每次我回到荷蘭,從機場到我家的那條路幾乎沒有過變化。而當我回到中國,從機場到家的路上,每一次都會感受到與此前全然不同的景象。”

2001年9月,在歐盟受僱於ICLEI(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的唐華德接受中國政府的邀請,離開家鄉荷蘭,爲自己30年來在亞洲、中東地區和東歐35個國家的“漂泊”歷程劃上了句號。

在這之前,“漂泊”是唐華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名城市生態、環境規劃師,自1972年起,他便開始廣泛地參與到涉及城市發展各個領域的多個項目,曾在荷蘭外交部、聯合國環境計劃署、歐盟等多處任職,幾乎一年換一個國家,已經成爲唐華德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眼裏,這份外人看來並不穩定的工作,其實就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然而這一切,都在唐華德遇見自己的中國妻子以後發生了變化。

1991年,唐華德作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到黃山,參加一個國際旅遊發展研討會,李文君作爲這次會議的翻譯人員,第一次見到了他。在研討會期間,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7年,唐華德在與李文君結婚後,來到中國度過第一個春節。

2005年,在唐華德的極力推薦下,夫妻二人買下了北京城中一個老舊的四合院。依照四合院的原始風格,親手打造了一個靜謐傳統的生活環境。在這座四合院裏,唐華德繼續進行自己的國際工作,爲中國城市發展貢獻智慧。

如果說2001年來到北京是因爲工作,那麼唐華德選擇在北京定居的原因,是因爲愛。

談及愛上中國的原因,唐華德表示,不僅因爲妻子是中國人,更多的還是中國人努力奮鬥的生活氛圍。“在中國,人們對生活有所期待,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他們讓社會充滿活力。中國的生活讓我更加富有生氣和能量。”

在北京的17年間,唐華德關注着這個國家的點點滴滴。他和聯合國人居署及上海同濟大學共同評估貴陽總體規劃設計方案,爲該市引進最新國際案例;也曾作爲聯合國人居署在華顧問參與汶川震後重建工作,併爲中國多個城市低碳和氣候彈性城市發展做指導工作。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當你開始習慣在城市的繁華街區享受夜生活時,當你在消費時習慣性地用手機掃碼支付時,當你放棄開車騎上共享單車時,城市規劃師們就要開始思考了,我們需要讓城市規劃適應人們新的生活方式,更要讓城市建設跟得上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加快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在唐華德眼裏,這些都是城市規劃最有趣的部分。

“曾經的北京,只有2條地鐵線路。短短十幾年間,北京擁有了四五百公里的地鐵線路。而同樣在十幾年前開始修建地鐵的阿姆斯特丹,在幾個月前才很困難地建成了一條小型路線。”在唐華德看來,每一箇中國人都在爲自己的生活奮鬥,是中國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人以爲自己一直在追趕,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國家已經在一些領域走在前列。”城市規劃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發展的縮影。“改革開放對於中國的城市規劃非常重要。”今年已經72歲的唐華德,見證了歐洲在“二戰”後的重建和大繁榮,更見證了中國一個個特色小鎮、中心城市、城市羣的興起,更因爲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所散發的魅力而定居中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變化十分顯著。許多像先生一樣的外國專家來到中國,爲中國的社會發展提供了一些理論上的支持,但是更多的,是中國人親力親爲,是我們自身的奮鬥成果。”丈夫在中國的工作讓李文君自豪,也讓她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 來源:中國青年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