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據顯示,8年來,有11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超過了100萬人,分別是深圳、天津、廣州、重慶、北京、鄭州、武漢、上海、成都、長沙和杭州,全部都來自GDP萬億俱樂部城市。第一財經記者梳理35個重點城市2018年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後發現,對比2010年六普人口數據,8年來有11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00萬人,其中深圳、天津、廣州、重慶增量都超過了200萬人。

(原標題: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來35個主要城市人口變化:11城增量超百萬)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國將於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按照規定,我國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尾數逢0的年份爲普查年度。距離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已經過去八年多時間。近年來,隨着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人口也進一步向中心城市、都市圈集聚。

那麼過去八年來,哪些城市人口增長最多呢?第一財經記者梳理35個重點城市2018年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後發現,對比2010年六普人口數據,8年來有11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00萬人,其中深圳、天津、廣州、重慶增量都超過了200萬人;在增速方面,深圳、天津、鄭州、廣州、廈門名列前茅。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長春等個別重點城市的2018年常住人口數據未發佈,故沒有納入統計;西安2017年代管了西鹹新區,因此2018年與2010年的數據無可比性,也沒有納入。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整理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整理

4城增量超200萬人

人口是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城市憑藉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和就業機會,會對流動人口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各種要素資源也會向大城市聚集。

數據顯示,8年來,有11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超過了100萬人,分別是深圳、天津、廣州、重慶、北京、鄭州、武漢、上海、成都、長沙和杭州,全部都來自GDP萬億俱樂部城市。可見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規模息息相關。

其中,超過200萬人大關的有深圳、天津、廣州、重慶四個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強一線城市京滬的人口增量都少於200萬人,主要原因在於,京滬兩個超一線城市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爲了緩解接通壓力、提升生態環境等,近年來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目標和產業疏解政策。

相比之下,包括廣深在內的絕大多數中心城市,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都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8年以來,深圳和天津兩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都超過了260萬人。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廣深等城市的落戶門檻都比較低,並紛紛出臺了各種招攬人才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人口從京滬轉移到了廣深等城市。

不過,如果考慮到2017年深圳首次將深汕特別合作區納入統計,2018年深汕特別合作區人口爲7.51萬人,則過去8年來深圳實際增長人口爲259.36萬人,略少於天津的265.8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與深圳近8年的人口增長態勢截然不同。天津在2016年之前尤其是2011~2014年人口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中2011~2013年這三年人口增量都超過了50萬人;但到2016年之後,隨着能源重化產業下行,經濟增速放緩,人口增長態勢也隨之放緩。

相比之下,深圳在2015年之前人口增長較慢,但到2015年之後,連續4年保持高速增長。兩個城市的分化,也與近年來南北分化態勢相吻合。上述11個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00萬人的城市中,除了北京、天津和鄭州外,其餘城市全部來自南方。

從增速來看,共有10個城市過去8年人口增幅超過10%,分別是深圳、天津、鄭州、廣州、廈門、長沙、武漢、貴陽、杭州、南昌。其中,除了鄭州,其他城市全部來自南方。

中西部強省會城市閃耀

從區域變化來看,過去8年,中西部的幾個中心城市表現十分耀眼。包括重慶、鄭州、武漢、成都和長沙的常住人口增量都超過了100萬人;增速方面,鄭州、長沙、武漢、貴陽、南昌8年增幅都超過了10%。

其中,重慶過去8年常住人口增量達到217.19萬人,總量超過3000萬人,達到了3101.79萬人。重慶總面積達8.24萬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相當於一箇中等省份。過去,渝東南、渝東北地區經濟欠發達有不少人口外流到其他省份,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但隨着重慶主城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到重慶主城區工作,重慶的常住人口也在快速增加。

鄭州過去8年的常住人口增量達到了151萬人。數據顯示,2018年,鄭州常住人口增長25.5萬人,總量突破千萬大關。這也是鄭州連續8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5萬,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可見一斑。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由於東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很多產業和人口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包括武漢、鄭州、成都、重慶、長沙、合肥、西安等在內的中心城市也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些中心城市是中西部地區高校、金融、人才等要素資源最爲集中的城市,公共配套最爲完善,也是中西部航空樞紐、高鐵樞紐,在營商環境大幅度改善後,這些城市成爲大中型企業進入中西部地區的首選。

近年來,這些中西部中心城市經濟增速名列前茅,人口、人才也紛紛留在這些城市就近就業。

比如,武漢近年來憑藉雄厚的科教實力,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目前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數十家上市公司,是我國上市公司最爲密集的區域之一。武大、華科等武漢著名高校畢業生留在武漢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並超過了北上廣。

武漢光谷關東街的變化更是個典型例子。2011年,關東街道人口爲22萬人,去年底增至95萬人。這個數字與“硅谷之心”聖何塞市相當。1950年到1970年,硅谷人口每隔15分鐘就有1個人遷入該市。光谷關東街發展更爲迅速,過去8年,每隔5分鐘就有1人遷入。

相比之下,有8個城市過去8年常住人口增幅低於5%,分別是南通、溫州、東莞、哈爾濱、蘇州、瀋陽、無錫、大連。這些城市主要分爲兩類,一類是溫州、東莞、無錫等外貿明星城市。這些城市近年來面臨着出口產業轉型升級難題,尤其是在土地、勞動力等各種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有不少產業轉向了中西部地區,因此這些地方的人口增長也大幅放緩。另一類則是瀋陽、大連、哈爾濱等東北城市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比較大,面臨着經濟轉型、爬坡過坎的階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