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時,和劉雯同行的淘金姐妹立即反駁趙琦,說:“我贊同她的說法,因爲如果我不能找到合適的人,我寧願(單身)。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主動單身,並不是因爲覺得自己差勁,也不是某次感情失敗的創傷,而是我就想要做自己,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享受自己渴望的自由。

01
劉雯因31歲沒談過戀愛,被逼哭

《奇遇人生》第二季最新一期終於迎來了人見人愛的嘉賓——國際超模劉雯。

她與主持人阿雅,茜麗亞、奧利維亞、塞西莉亞、麗薩這四個愛冒險的女孩一起,去到位於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德羣島淘金。

這集一開始,劉雯就向觀衆吐露了自己的職業經歷——誤打誤撞進入模特圈,一干就是13年。

她說:這13年,自己就像蝸牛一樣,一直都是靠着行李箱去到不同的國家和城市。

13年來,被稱爲“勞模”的劉雯有多忙?出發前經紀人的一段話足以證明——

“好好享受這三天沒有外界打擾的假期,以及你人生中的第一次露營。”

也正是這句話,讓本就感性的劉雯,當場落淚。

在淘金的荒島上,同行的6個女人圍在一起聊天。劉雯被問到最糟糕的一次約會經歷,她說:

“我覺得我不用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我沒有男朋友,我從來沒有談過戀愛。我總是隻想到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男朋友。”

這時候,節目組的導演趙琦說自己不能理解,他說:

我覺得除了父母與孩子,人一定還需要其他親密關係,所以我不相信有人會說,我的工作就是我的老婆。這樣我覺得很奇怪。

這時,和劉雯同行的淘金姐妹立即反駁趙琦,說:“我贊同她的說法,因爲如果我不能找到合適的人,我寧願(單身)。”

但趙琦再次回道:

“我想說的就是這個,因爲你沒找到合適的人,而不是因爲你不想找。肯定有一些你覺得遺憾的。”

看得出來,被導演一再逼問的劉雯有些委屈,雖然已經開始偷偷抹眼淚,還是對導演做出了回應。

她說:我不覺得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多苦,我覺得我的生活很快樂。

在這段對話中,導演趙琦話裏話外的逼問,好似在逼着劉雯承認一件事——

你單身的原因就是因爲沒人要,你單身就是有缺憾……

這,聽起來讓人有些氣憤。

憑什麼單身,就不能是個人的主動選擇?

女人單身就是沒人要嗎?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經典理論叫“交換理論”。

乍聽起來有些冷血,但交換理論預測說,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是資源有限的個體,一個人的行爲是基於付出和獲得的權衡結果。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女性選擇單身的理由是多元的,經濟、情感、自身的能力、婚姻的形態,都納入了女性的權衡範圍內。從整體上來說,女性單身的情況,可以分爲兩種:

  • 被動單身

被動單身的情況很常見:

比如有的女孩被父母評價過高,覺得誰也配不上自己的女兒,這種情況下就會被剩下。

還有一種情況是女孩比較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別人,不相信自己可以獲得幸福。

這兩種情況,不管是哪一種,仔細分析,都逃不開對女性的物化,只是這種物化,有着他人物化和自我物化之分。

  • 主動單身

我單身不是因爲我找不到男人戀愛結婚,而是我現階段不願意走入穩定的關係。

或者我自己的成長需求遠大於結婚生子的需求,或者是我一時半會兒沒有遇到更令我心動和適合的人,所以我也不想妥協。

相比被動單身,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主動單身,我有錢有顏,有自己喜歡的工作事業,我那麼早結婚幹嘛?


02
主動單身的背後
是女人更懂得自己的需求

在過去,“好的選擇”是一個女人趁年輕,爲自己尋找最佳歸宿,做一個討男性喜歡的女人。

而現在,“好的選擇”是綜合了經濟、外貌、背景、能力之後,做出的獨立選擇。

即使面臨隱形壓力,女性對婚戀狀態的選擇空間卻在不斷變大,是否結婚不再被放在首要考慮。

當女性有了更多的權衡資源,“好的選擇”也變得更多元了。

單身從來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只要你清楚自己爲什麼單身,可以認清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就是好樣的。

在去年引起現象級討論的電視劇《上海女子圖鑑》中,女主羅海燕在大學剛畢業時,就面臨了這樣的抉擇——

畢業後,男友面試失敗便想逃回家鄉,靠父母找一份安穩工作,但是她選擇留在有更多機會、更多可能性的上海。

這部劇也反應了現代單身女性所處的現狀:

我到底是消滅自己的主見和野心,進入安穩的婚姻,還是選擇自己拼一拼,保持高質量的單身,繼而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生活,或者實現自己的夢想。

最後羅海燕選擇留在上海一個人打拼,雖然經歷了很多苦難,有過很多無依無靠的夜晚。

但當她說出那句,自由就是不在別人身上寄望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她是真的有能力扛起單身生活,並對此,毫無怨言。

她接受自己的選擇,並且在這個選項裏,盡全力過上了最好的生活。

這幾年,看多了互聯網,你會發現反婚反育的風潮挺盛的,好像你結婚你就是墮落,你單身你就厲害。

其實,在我看來,這兩種選擇本質上並沒有貴賤之分,單身的人可能是因爲種種原因不敢或不想過早進入婚姻,而只要你喜歡,你同樣也可以選擇結婚。重點是,旁人有什麼資格嘲笑他人的人生選擇呢?

如果一位女性目標明確地主動選擇了單身,她期待先成爲更好的自己,再謀求更好的關係,這有什麼錯呢?

可能那些笑話別人單身的人,不過是由於單身的人們自由舒展的狀態,嘲笑了他不幸福的婚姻吧?


03
選擇主動單身
你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其實主動選擇單身,和你選擇結婚一樣,都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和打算,需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第一、心理上,無視或者徹底遠離不利於你的輿論。

隨着年齡的不斷增大,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也會嚐到現實的壓力,例如:可選擇的男性變少,生育風險增高,等等。

再如:聚會或者婚禮上,會不斷地被人問起你的婚戀狀態;被父母親戚提醒單身狀態,並拿此事開玩笑,打趣你趕緊找個男人嫁了。

你會不斷地感受到不安全、以及被貶低。

2016年,40多歲的俞飛鴻參加了一檔竇文濤主持的節目,期間竇文濤和馮唐就對她提出了以下問題:

你爲什麼這麼長時間了,一直單身到現在?

你覺得老一個人待着,精神正常嗎?

你覺得你對性怎麼看?

你跟你的父母,在這件事上,是不是已經達成諒解了?

以上這些都屬於單身的心理成本,你一定要考慮好自己是否可以承受。

第二、經濟上,一定要獨立,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事業。

單身需要應付更多來自生活的困境,如果你選擇單身,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在職場上,都要比別人操更多的心,付出更多的努力。

換句話說,如果結婚是一種暫時的安穩,那麼單身,就需要將來的你不斷地比現在的你更優秀。

第三、即使單身,也要時刻考慮人生規劃。

這種規劃,既包括職業上的,也包括個人情感上的。單身並不意味着獨身,與不需要感情。如何發展戀人關係,如何把這段關係長期化,都是需要考慮的事情。

就如青音姐所說:一個人即使過了35歲也並不需要急着結婚,但如果過了25歲都還不會建立親密關係,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寫在最後:

“11·11”,原本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一天。在某寶將原本具有戲謔意義的“光棍節”,賦予了極度的消費主義之後,單身的意義在這天逐漸消退。

今天,我們迴歸本意,探討新時代下的“女性單身主義”。

如今,雖然女性仍渴望婚姻,但也有了更多的權衡空間。如果選擇婚姻的同時,要抑制自己的追求,那或許對越來越多的女性來說,婚姻都在逐漸變成一個不好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主動單身,並不是因爲覺得自己差勁,也不是某次感情失敗的創傷,而是我就想要做自己,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享受自己渴望的自由。

我們應該爲走入婚姻的女性開心,也應該爲每一位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喝彩,她們同樣值得尊敬。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