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一年的考試,有點兒厲害

被考試改變的歷史

1498 年,唐寅與徐經一同進京參加會試。

入京後,兩人裘馬輕狂,尋歡作樂,招搖過市,完全不顧他人耳目。還未進考場,唐寅就在衆人面前豪言:會試第一,非我唐寅莫屬。

步溪圖 唐寅

二人都是直爽之人,不懂考前禁忌,也不明白官場規則。在京的幾個月,他們拜會了多位文人志士,其中就有後來被任命爲會試主考官之一的程敏政,也正是這次交談,爲他們匆匆夭折的仕途埋下了伏筆。

第二年春,爲期三天的科考如期而至。

表面上,這是一場再正常不過的考試——同樣三年一考的週期,同樣禮部官員出題與校閱的設置,唯一不同的,是它背後暗潮洶湧的爭鬥和對中國文化歷史的改變。

《步溪圖》局部

那日考試結束,未等發榜,唐寅和徐經就遭到了舉報。

舉報者是言官華昶,他上書彈劾程敏政,稱其考前泄題於唐、徐二人。科場舞弊,歷來都是國之重罪,明孝宗大怒,下令徹查此事。但是,當把程敏政經手的唐寅、徐經答卷取出後,發現他們並不在“取中正榜之數”,換句話說,兩個人的成績不佳,都落榜了。

泄題疑惑,不攻自破。

不過,事情還未結束。獄中的徐經在嚴刑拷打之下,無奈簽下了罪狀書,即使後來堂上翻供,也最終落了個派發到浙江充吏役的結局。而出獄後的唐寅,被黜爲浙藩小吏,他生性高傲,深以此職爲恥,堅決不去就任,自此絕意仕途。至於程敏政,則在出獄後因病不治而卒。

後來,《孝宗實錄》記載此事稱:“言官駁其主考任私之事,實未嘗有。蓋當時有謀代其位者,命給事中華昶言之,遂成大獄,以致憤恨而死。”

史料中的那位“謀代其位者”,就是禮部左侍郎傅瀚,在他對程敏政發動的這次政治鬥爭中,唐寅和徐經只不過是犧牲品而已。

詩意圖 王翬

失意中的唐寅,開始縱情酒色以自娛,他漸漸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人生目標,直到在蘇州城北的桃花塢築起桃花庵,才慢慢迴歸到了平靜的生活中。

深居桃花庵,賣畫收入尚可,生活也算有了着落,但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心境偶爾還是會泛起。

1514 年,寧王朱宸濠到蘇州招攬人才,唐寅重燃仕途夢,欣然赴約。幾個月後,寧王露出造反傾向,唐寅察覺後開始“赤身裸體,露其醜穢,佯裝瘋癲”。不得已,寧王放走了唐寅。

數年後,蓄力已久的寧王果然起兵謀反,終被擒獲。

而扛起此大任的,竟是與唐寅昔日同考會試的王陽明。那一年,二人並不相識,王陽明的成績也不算突出,但好在金榜題名,走上了仕途,更重要的是,在爲官與學問之間找到了平衡,他繼承了陸九淵“心即是理”的思想,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其“陽明學”更是影響至今,遠及日本。

《詩意圖》局部

歷經幾次起伏,唐寅佛繫了,他自號“六如居士”,不問世事。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晚年的他,依然以賣字畫爲生,由於這項收入總是難以填補消遣的支出,所以總是入不敷出。1523 年,唐寅在窮困中死去。

這一年,王陽明開始在稷山書院講學,後又在紹興創建陽明書院,傳播“王學”。6 年後,因肺病加重,被尊爲“聖人”的王陽明離世。

松林揚鞭圖 唐寅

曾經一同歡快的徐經回到江陰老家,閉門讀書,人生更爲慘淡。

公元 1505 年明孝宗駕崩,他一心盼着新天子登基的赦令,再返科舉場,終未如願。次年,他北上探聽消息,但因科場失意後身體漸漸衰弱,不勝旅途勞頓,僅過一年,便客死京師,年僅 35 歲。

自此,徐家後人雖世代讀書,卻絕意仕途。有趣的是,這個家族富甲江南,有糧有田,經過幾世累積,100 年後出了一位“千古奇人”,他就是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徐經是其高祖,徐有勉是其父親。董其昌曾寫道:"蓋公性喜蕭散,而益厭冠蓋徵逐之交。"意思是,徐有勉不僅不願做官,而且討厭與達官貴人打交道。曾有兩個聲名顯赫的官僚慕名多次前來拜訪,只要聽說他們來了,徐有勉就躲進叢竹之中,然後扁舟入太湖,飄然遁矣。

受家族文化薰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羣書,也無心仕途,他鐘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松林揚鞭圖》局部

成年後的徐霞客,在完全沒有他人資助的情況下,用 30 多年的時間先後進行了 4 次長距離跋涉,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可貴的是,在旅行考察中,他主要依靠徒步行走,騎馬乘船都很少,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之地,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甚至曾有幾次遇到了生命危險...

而那本著名的《徐霞客遊記》則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因其文學底蘊深厚,文字優美,也稱得上文學佳作。

再次回顧 500 多年前的那次考試:那天,唐寅、徐經與王陽明同時走進考場,意氣風發,卻早已註定了結局。如若前兩人未被判罰終身不得科舉,是否還有那些動人的山水畫和《徐霞客遊記》?而官場上的唐寅與王陽明,又會如何相處?

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