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之中,培文大當家高秀芹博士掩下疲倦,精神煥發地出席了由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北京金山辦公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召開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數字化科技融合創新研討會”,並就此議題做了如下發言。

研討會現場圖

抓住文化精髓,放飛無限創意

高秀芹 博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同時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中凝聚、積澱、總結了許多優秀、精闢、獨特的思想精華,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爲每一代中華兒女所敬仰、認知、學習、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於非數字化的時代。因此,不嚴謹地說,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具有非數字化的基本屬性,所以我們纔會面對今天要探討的這個主題,也就是在新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與數字化科技的融合創新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各個時代的人們,對於高質量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共同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並不過時,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不是落後於時代的東西,而是超越時代、超越地域、超越族羣的永恆創造。在今天的數字化時代,傳統文化仍然能夠滿足人們對於高質量文化生活的追求。這些文化之精髓,理應擁抱今天的數字化時代,理應在數字化時代繼續發揚光大,滿足人們對於傳統文化之美的永恆追求。

當然,這裏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需要抓住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我們對於古人創造的傳統文化一知半解,或者充滿誤解,所謂傳統文化與數字化科技的融合,就毫無意義。我們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爲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的加以對待,有揚棄的予以繼承,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以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來增強文化自信和社會價值。因此,充分發揮和利用數字化技術傳播快速、影響廣泛、輻射面廣的特點來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一項非常需要實施且切實可行的工作。

我想用我們開發的文化創意產品來做個類比。古代中國是紙的王國,我們嘗試着開發紙文化課的工具包,我們圍繞紙這一主題構建了我們的教材、我們的課程。更爲重要的是,我們通過了可以用於學生實踐的紙文化工具包,比如可以動手實踐的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書籍裝幀術的小產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傳統紙文化的發展經過和其獨特魅力。這樣的文化創意與產品,包含了團隊的創意和技術創新,這是在對傳統紙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後,與新時代的技術結合的產物。我想,故宮的許多文創產品,也有着類似的創意邏輯。

當然,今天我們的文化創意與文化創意產品大多還不是數字化科技的產物,但這裏面仍然充滿了創意的元素。畢竟,我們不可能讓今天的人們去像古人造紙那樣,投身到紙漿池子裏攪拌,千辛萬苦地造紙,我們通過各種創意和技術,希望能夠把古人的紙文化精髓和精神,傳遞給孩子們。

回到傳統文化與數字化科技融合的話題,我們仍然需要首先對於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深刻的理解,然後看一看今天的數字化科技,是否能夠幫助我們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之精髓。

數字化科技將會有廣闊的用武之地。比如,我們可以暢想,通過各種APP軟件,讓孩子們認識造紙的原料——稻草是什麼樣子的,青檀皮是什麼樣子的,古人如何處理這些原料;讓孩子們瞭解撈紙、曬紙、剪紙等造紙工序……通過數字化的課堂系統,我們可以把紙文化課的教學深入到千萬個課堂,於是就不需要大量培訓紙文化課的教師。每個孩子將通過數字化課堂,實現自主探究。紙文化也可以與今天的虛擬現實技術(VR技術)結合,讓孩子們進入虛擬的造紙作坊之中,隨意遊走,自在地體驗造紙的過程。

所有這些關於紙文化與數字化科技的融合暢想,應該都可以實現。這樣融合的重大意義在於,傳統文化可以藉助於數字化技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更爲廣泛而有效的傳播。當更多的大人孩子通過數字化手段接觸到傳統文化的時候,傳統文化的振興就有了堅實的羣衆基礎。

如果紙文化與數字化的結合能夠全方位地實現,那麼還有什麼傳統文化不能如法炮製呢?我們也許將迎來陶瓷文化、絲綢文化、戲曲文化、古建文化……林林總總的傳統文化與數字化的大量結合。

然後,大人與孩子會更加需要我們的紙文化工具包,以及陶瓷文化工具包、絲綢文化工具包,等等。人們將更加渴望踐行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因爲數字化技術的介入,而在全社會得到了昇華,會得到進一步的繁榮和發展!衷心期待有更多的新穎創意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衷心期待有更好的數字技術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衷心祝願本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高博士此行還把收錄了“北大培文杯”選手作品的專業期刊《創意寫作》帶去了活動現場,向業界專家們展示年輕人的創新思維。

高秀芹博士(右一)向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左一)、故宮博物館研究室主任趙國英(中間)展示《創意寫作》月刊

高博士一直用過去的累積和向前的視角支持和鼓勵年輕一代 —— 傳承經典,創新未來。

得益於此,小培今天才無需從“秋高氣爽”開始書寫。

日積月累,我們纔有機會“觸摸”歷史。

紛繁至簡,

初心不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