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次評論公開課有近萬人報名聽課,一個寶寶說,覺得這課比我之前報的幾千塊的課有用多了。一個寶寶說,一個小時的頭腦風暴,有了強烈的寫作衝動。好幾個寶寶的家長都留言分享了孩子看了《時評中國》後分數迅速提高的經歷。第三次評論公開課將在11月20日晚8點直播(沒時間聽直播的,報名之後可無限回放再聽),這一次主要講《評論的結構和論證》,掃二維碼進直播室。

前兩次課主要寫了《評論的基本寫作技巧》和《評論的論點和角度》,這次課主要解決寫作中經常遇到的這些問題。

第一,觀點缺乏層次,翻來覆去總說車軲轆話,寫了一兩段就沒話可說了;

第二,有了主論點後,不知道怎麼分論點,分論點與總論點缺乏聯繫,文章做不到起承轉合的流線美感;

第三,評論缺乏邏輯,有明顯的邏輯漏洞自己卻毫無意識,負分滾粗;

第四,邏輯過於發散,寫着寫着就離題萬里,偏離題眼;

第五,文章的感性與理性之間缺乏一種平衡,要麼過於僵硬讓人沒有閱讀快感,要麼過於感性讓人覺得缺乏深度;

第六,由頭與觀點完全兩張皮,生拉硬扯,無法做到水乳交融,觀點的事理融合度很低;

第七,不會在論證中嵌入生動的案例,觀點幾句話就講完了,缺乏藉助正例、反例、類例、修辭進行延伸和擴展論證的能力;

第八,有敘而無評,充斥着對事件的敘述,而沒有論證意識;

第九,論證缺乏氣勢,沒有說服力,自己都沒有論證信心,怎麼能讓別人信?

第十,表達和論證障礙,感覺自己心裏想清楚了,但就是沒辦法清楚地表達出來。

這節課將用豐富生動的案例和獨門絕招解決這些問題,寶寶們可以先進直播室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我到時直播時回答。前兩次課錯過的,可以繼續報名進課堂聽回放。

第一次評論公開課:評論的基本寫作技巧。

第二次評論課:評論的論點和角度。

上次課部分內容回放

你看,評論如果有一個矛頭,尤其是讓自己深惡痛絕的矛頭,渾身的評論細胞都會被激活,有如無數匹草泥馬在內心奔騰,不吐不快啊。我還推薦大家看看曹雲金懟郭德綱,郭德綱撕曹雲金,崔永元槍挑馮小剛,馮小剛十問崔永元,都是駁論的經典。平常不善於寫作、不善於言辭、像熱水瓶那樣外表冰冷內心火熱的悶騷的同學,我推薦可以從駁論寫起,把自己調整到槓精的狀態。

評論,最原始的定義,就是吐槽,就是辯論,你看辯論中的人是多麼的張牙舞爪啊,辯論的語境有一種對抗性,代入到這種場景中,會讓人急於去說服和論證,從而形成一種自圓其說的慾望。什麼是寫作的問題意識啊?就是找到一個評論點?論點,很多時候就是槽點,就是痛點,就是撕點,就是你不吐不快的靶子。比如我的學生王昱那篇評論,不是讀書不行,是你自己不行。反駁的是“讀書無用論”,寫得多好啊,應該是她至今寫得最好的一篇,又正能量,又有不同角度,又能直抵人心。

怎麼構思你的論點,我第一次課也講了,拿到一個話題的時候,一定不要在空白的起點上去思考,而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去思考,想想,多數人對這個話題怎麼看呢?先畫一個話題的基本評論面,大衆認知的基準線。這根評論基準線,有什麼用呢?一方面,有了這根線,你就不會偏題了,不要離這個基準線太遠,太遠,就容易扯着了,標新立異,離題太遠。第二,有了這根基準線,你就能在這個基準線上去思考,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去構思論點,而不是說一些衆所周知的套話廢話,不是說90%的人都知道的觀點,也就是說,能讓你站在一個比普通人稍微高一點的起點上去思考。

一般我們在面對一個選題的時候,往往是沒有角度意識的,也就是,不會有意識地去尋找角度,而是急於去找到論點。這樣硬找論點,是不行的,往往如沒頭的蒼蠅亂撞,在各說各話的汪洋大海中迷失了論點的方向。我的建議是,先有意識去確定角度,定位好你站立的位置,然後在這個位置上去構思你的論點。論點往往是由角度決定的,有了角度,就有了論點。

新聞中沒出現的,往往就是我們思考的角度盲區,我們往往會被新聞中出現的人物所錨定,而意識不到那些缺席的、沉默的角度,我最欣賞的評論,就是能夠跳出顯在的角度,看到隱藏的角度。很多新聞中,如果你有意識地去看,都會看到一些潛在的角度,看到沉默的羣體。比如,醫患衝突的話題中,醫生和患者真正的態度往往都是缺席的,喧囂的都是旁觀者的角度

需要挑戰的是某種固化思維,我們的思維能不能在新聞涉及的各方中由此及彼,靈活地跳動,而不是僵化在某一點,被新聞中一個固化的、固定的搭配所錨定。看到“熊孩子”這個詞,如果被錨定了,就跳不出來了,靈動的思維會想到熊家長,想到熊網友,想到熊規則,縱容熊孩子熊孩子的熊文化熊習俗。

不是急於去批判謠言,而是多問一句“爲什麼”,看問題就深刻多了。爲什麼呢?就是把思維往前推,逼着自己去想,逼着去理解“反常中的正常”,或者“正常裏的反常”。我寫《馬航終結篇將成不死的謠言,過不去的是心理的坎兒》這篇文章的時候,用的也是這種思維方法,過一段時間馬航失聯就會有新的謠言出來,爲什麼呢?這事兒一直沒有個結論,人們心中肯定會有一個坎兒的,沒有一個解釋,人們就無法釋懷。評論,很多時候寫的是人心,是人性,要嘗試去理解人心和人性,而不是總想站在道德高地去俯視人心人性。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新聞連起來看,把這條新聞跟另一條相反的、或相近的熱點新聞聯繫在一起看,會產生一種角度和論點的化學反應。這對我們評論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有聯繫的眼光,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新聞閱讀量,這樣才能由此及彼,產生一種角度的化學反應。這要求我們的格局和視野一定要寬廣,要跳某個具體的新聞裏跳出來,看到“相關新聞”,從新聞的相關性中找到你評論的點,激活你的思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