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穿行社會:出租車上的社會學故事》

(德)亞明·那塞希 著,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文章版權所有。轉載務請註明來自“閱讀培文”微信(ID:pkupenwin)

在本書中,我會一路奔波(打出租,乘飛機,坐火車、地鐵和遊船),穿行於各種場所,參加會議,出席開幕式, 前往醫院,參觀博物館等。就連本書的寫作也不只是在家中伏案完成。在途中,在托斯卡納馬雷瑪沼澤附近的梯田邊, 在韋西里亞稍稍偏北的一家旅館中,我都會見機寫作。書中有些章節其實是在乘車或乘機過程中完成的,有半章甚至是在一個候機廳裏寫就的。

沿途你會看到什麼?即便斗室內也會移步換景。就空間而言,若要下個定義的話,只不過就是不同事物的同時性。在社會空間中,我們總是會看到不同的事物,這就是社會令人興奮之處,它由不同情境構成,而這些情境之間又有着這樣或那樣的關聯。借用“ 出租車”這一隱喻可謂再合適不過, 因爲它並不僅僅是一個隱喻。出租車周遊各處,置身車內, 人們就開始了現代性的體驗:遇見不同。在出租車內,溝通的門檻很低(衆所周知,司機與乘客之間的關係極爲簡單),這也就使得交流變得更加自由。車門一關,沒有人知道你們在談什麼。如果你願意開口,這可是一個絕佳的情境。

本書所要討論的就是情境。本書既不是一本對現代社會進行科學分析的圖書,也不是一本需求明確且概念清晰的政治性小冊子。本書摒棄了科學的嚴密性和需求的獨特性,而更多是在進行一種細緻入微的描繪,再清楚不過地指出不可能有清晰而又明確的陳述、需求和方案。

本書也涉及危機問題。你可能會問:“ 什麼危機?”最終看來,答案並不重要。本書強調了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危機。與其他著作不同,本書既沒有提供解決危機的出路,也沒有指責製造危機的特定人羣。我更想表明一點: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出現緊急情況很正常,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任何事情都不會結束。社會飛速發展,各種情境接連出現,總是會有另一個人或另一種觀點來抵消任意一條最終判決。經典的最終判決當屬“ 梵蒂岡程式”(Vatican formula), 即“羅馬已發話,案子結束了”(Roma Locuta, Causa finite),這說明不會再有更多的矛盾。不過,有時雖然“ 羅馬已發話”,但很多矛盾還是會發生,只是這時“ 案子結束了”, 像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我將初步探索如下問題:爲什麼從不同角度和不同位置看到的世界會如此不同?爲什麼我們會拘泥於自己的觀點? 爲什麼我們所處的社會看上去總是不完整,總是未結束,總是不安定,總是不確定,總是不安全?我很在意自己對社會的描述,最主要的是我不會誇大其詞,許下承諾:只要人們採用正確策略,問題和挑戰就會迎刃而解。

作家們往往會從其自身定位出發,堅持認爲他們自己的方案和提議最爲合適。我不會提出任何解決方案,而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不同視角下提出的解決方案會是如何不同。我感興趣的是觀點如何產生,人們如何糾結於自己的觀點、描述和實踐。本書意在描繪的願景並非來自某位自認爲能夠洞察萬物的社會學家的高談闊論。

本書只是盡其所能,希望通過易於闡述的理論知識,嚴肅地呈現出“ 不同的情境會造就不同的世界”這一觀點。本書不僅要簡明地描述這一點,而且至少還想喚起一線希望—希望隨着大家切實接受這一見解,我們能夠理解:爲什麼在同一個世界裏會有一些不同的世界相互衝撞,進而不可避免地陷入衝突境地。本書不想回避這種衝突,而是要將其展開討論。從某種特定意義(而不僅僅是從表面的政治意義)上來說,我們要能夠慷慨容忍不同的道德觀點或不同的生活方式,並保護它們免受彼此侵害。

通過理解不同的世界觀並非偶然形成,本書無疑是自由的。這裏的“ 理解”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要真正理解這一觀點,另一層則是要理解說話者所處的不同立場。這並不符合我們想要提供強效解決方案和明確行動指南的願望。這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夠振奮人心,但事實確實如此。這是因爲這裏面蘊含着巨大的潛能。

在讀過本書手稿的人中,有一位稱這種論調爲宿命樂觀主義。他可能有些相信宿命論,因爲他提到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陷入諸多糾纏之中。但他又樂觀地表示,這些糾纏總是能夠得到積極的解決。如果認爲我們不會遇上這些糾纏就能做出評判,這種天真未免會讓人可憐。事實上,正是這些糾纏讓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侷限性,同時也爲我們提供了素材及可能性,據此我們才能做出可靠的評判。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觀點,我們每天都在過着普通的生活,我們需要承擔領導任務,我們必須決定當下是否面臨危機,我們還想改變社會,在上述這些時候,我們實際上做了什麼呢?類似具體情形就是書中故事關注的焦點。而且, 事情的發展通常都會與人們最初料想的情形大相徑庭。

我的計劃並不是將需求放大進而做出具體選擇,而是想要從多種視角給出一個朦朧但卻篤定的觀點。我的視角集成了所有視角。這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尋常,但它還關注這樣一個事實:表演(就其字面意義而言)只是一場表演。還請讀者注意,各種表演隨處可見:有的是關於專業抵押品,有的是關於意願與感知的評判與斷言,有的則是關於危機評論和媒體事件。所有的世界都在上演各自的故事。我自己同樣會登臺表演,然而在我的舞臺上也會呈現出其他人的舞臺。因此,我把本書定位爲對各種描述的描述。乍一看,這可能會讓本書的意義大打折扣,但實則卻也正因其自身侷限而顯得更爲嚴肅。比如,在這樣的舞臺上上演着這樣一出悖論: 整個世界都已展現眼前,但眼前卻是空空如也。

這一幕並不會掀起多大波瀾。畢竟,在現今這個喧囂的世界上,即使有驚喜,可能也只會悄然而至。順便提一下, 按照這種說法,本書雖然形式上無關政治,但在實質上卻是政治意味十足。本書試圖從那些我們習以爲常的例子中悄然而又出奇地描繪社會,這個社會有如此多的不同,以至於我們幾乎對它們一無所知。我的成功之處或許在於,不僅增添了另一個變體,還使描述變得易於理解。無論怎樣,我都願意邀請大家與我一起踏上旅途,途中我們會邂逅一些平凡的角色,他們在各種糾纏中奮力掙扎,他們一直在真正關注其自身的侷限。

相關圖書

《穿行社會:出租車上的社會學故事》

(德)亞明·那塞希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 版權信息 -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肖小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