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1月10日,銀保監會官網發佈《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關於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其中,華夏人壽因報送的部分健康保險產品,條款中約定將等待期出現的症狀或體徵作爲在等待期後發生保險事故時的免責依據被點名。數據顯示,中國人壽2019年實現淨利潤582.87億元,同比增長411.5%。

文 | 財經天下 實習生 周享玥

編 |鹿鳴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停薪留職,下海創業,這個曾在30年前成爲潮流的詞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再度被提起。

4月20日,繼2019年初宣佈減員5%後,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夏人壽”)再因一紙“鼓勵管理幹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的內部通知成爲了業內焦點。

通知稱,受疫情影響,2020年華夏人壽經營利潤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爲優化幹部隊伍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公司鼓勵B類及以上幹部(尤其是年滿45週歲以上的),經批准可選擇停薪留職自行創業,期限不超過3年,華夏人壽將支持3-6個月的標準工資。

消息一出,有關華夏人壽“變相裁員”的質疑撲面而來。

對此,華夏人壽回應稱,此舉“一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創業的決定,二是直面市場競爭和人才挖角,三是支持各單位自主經營、化解壓力、擔升效率”,並表示如果員工事業不順,“可以倦鳥歸巢,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圖源:視覺中國)

年入百萬不是夢

保險行業一度被認爲是“暴利行業”。

1992年,友邦保險落戶上海,將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國大陸地區。代理人制度和數以百萬計的代理人爲中國保險業發展打開了新局面,成爲保險業多年高速發展的源動力之一。

據中國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1999年至2019年二十年間,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實現了質的飛躍,一路從1999年的1393.22億元暴漲至2019年的42645億元,翻了超30倍。其中,壽險的保費收入20年時間,增長了約2.2萬億。

保險公司方面,以2019年爲例,幾大知名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等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1494.07億元、582.87億元、277.41億元,同比增長39.1%、411.5%、54.0%。

但外界眼中的“暴利行業”更多體現在保險代理人身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保險公司統計在冊的保險代理人數量達到了806.94萬人,當年增加149.66萬人,而2014年還僅爲325萬人,相當於3年時間激增了481.94萬人,年均新增16.65萬人。

不過,做過保險代理人的數量似乎遠不止如此。有數據顯示,全國做過保險代理人的人員數量超5000萬,甚至有網友調侃“朋友圈十個人有三個是賣化妝品,三個是賣保險,還有三個是賣房”。

(圖源:視覺中國)

而吸引衆多保險代理人進入行業的原因,就是“暴利”。“低門檻”、“高收入”、“百萬年薪不是夢”曾一度是保險代理人的標籤。

對於這些保險代理人來說,獲得多少收入完全取決於自己能賣多少保險,保險賣得多,錢也就賺的多。因而,在保險行業野蠻增長的那些年裏,“保險行業曬工資條”曾一度成爲流行。

不過,這種“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收入模式,也使得這些保險代理人常常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因爲沒有單子,就意味着收入爲零。

經濟利益的驅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行業,卻也讓保險業的弊端不斷出現,誤導銷售、理賠難、霸王條款等讓人們對保險唯恐避之不及。

近些年來,保險代理人爲了追求業績走上“忽悠”之路,以銀行理財產品名義銷售保險、向顧客承諾收益率、誇大產品保障範圍等問題層出不窮。

據中國銀保監會統計,2019年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涉及保險公司的保險消費投訴93719件,同比增長5.95%。其中,保險合同糾紛依然爲“重災區”,佔比近95%。

爲什麼是華夏人壽

疫情之下,保險行業整體承壓。以往在第一季度的“開門紅”在今年沒能出現。

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全國人身險行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9541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9426億元微增1.2%。但是,增加的部分主要在於非保障型保險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方面,而壽險、意外保險、健康險這三大保障型險種的保費收入都出現了同比下滑。

具體在保險公司方面,中國人保、中國平安等保險公司前兩個月的保費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對華夏人壽來說,這並非華夏人壽第一次宣佈“裁員”,早在2019年年初,華夏人壽就曾提出實行末位淘汰、減員增效,宣佈要“減員5%或減少薪資成本5%”,一度引發業界對其經營狀況的關注。

據華夏人壽官網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06年12月,是一家全國性、股份制人壽保險公司,註冊資本金153億元,總資產5445億元,目前設有24家直屬分公司,分支機構合計673家(含籌),還在2019年成功入圍《財富》世界500強,位列第442位。

(圖源:華夏人壽官方微信)

而在幾年前,華夏人壽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壽險公司。

數據顯示,2013年以前,華夏人壽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2014年才扭虧爲盈,當年實現淨利潤8.51億元。之後幾年間,華夏人壽業績不斷向好,至2017年,其保費收入已經達到了893.5億元,淨利提升至43.08億元。

在排名上,至2019年,其保費收入在壽險公司中的排名已經由2015年的第32位躍升至行業第四名,保費收入達到1827.95億元,同比增長15.5%。

但與保費收入增速相背離的,則是華夏人壽持續下滑的利潤。自2018年起,華夏人壽淨利潤連續兩年下滑,2018年和2019年分別實現淨利潤28.8億元、7.16億元,同比下降33.13%、77.16%。

彼時,對於淨利下滑,華夏保險稱符合預期,盈利水平下降主要受投資收益減少及保費首期成本一次性計入當年損益的影響。

不過,對比同行業,華夏人壽的淨利潤勉強只能排在行業中游。數據顯示,中國人壽2019年實現淨利潤582.87億元,同比增長411.5%;中國平安的淨利潤更是同比增長36.5%到了1643.65億元,其中,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爲平安貢獻了889.5億元的營運利潤,同比增長24.7%。

值得注意的是,華夏人壽的現金流也在不斷流出。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到四季度,華夏人壽的淨現金流數值分別爲-52.2億、-50.96億、28.15億和-26.84億,全年淨現金流爲-101.85億元。

然而,華夏人壽煩惱的遠不止於此。2019年以來,華夏人壽已經因產品問題三度被監管點名。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1月10日,銀保監會官網發佈《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關於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其中,華夏人壽因報送的部分健康保險產品,條款中約定將等待期出現的症狀或體徵作爲在等待期後發生保險事故時的免責依據被點名。

此外,據銀保監會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3月5日,華夏人壽及其分支機構2020年以來已經累計收到7張罰單,被罰52萬元。

另一方面,近年來,華夏人壽頻繁傳出將引入“大金主”,但傳言中的接盤對象卻一換再換。2017年11月,華夏人壽還傳出將與貴州首富羅玉平的中天金融進行一場不超過310億元的“蛇吞象”式世紀交易,一度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不過,截至目前,華夏人壽的傳聞中的“金主”仍然“懸而未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