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六章 盲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提了一个反问: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意思是人怎么能离开安全有利的道路而走向危险有害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人是不会离开安全有利的地方而去危险有害的地方。这一定律从古自今都有指导价值,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可韩非子这一定律的提出却是在“国有擅主之臣”的政治环境下提出来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今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奸利以弊人主,行财货以事贵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泽。”忠臣尽忠身困家贫,奸臣行奸身尊家富。

在韩子看来这已经是不能再坏的治国之地了。所以他感慨的说道“治国若此其过也” 治国到了这么错误的地步。我想天下之事,好是顺势而为,依法而行;坏是逆势而为,背法而行。势者,天地运行之规律,社会发展之规则;法者,自然演化之能量,社会运行之秩序。大凡平安度过一生的人,都是顺势守法而过的。有什么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决定生存的状态,沙漠里长不出树来。所以“上欲下之无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 君主希望下面没有奸邪,官吏遵守法令,是不可能办到,这是很明显的了。

我不知道,韩非子前文的反问“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是向谁说的,现在看来应该是君主。可天下怎么会来如此愚蠢的君主呢,因自己的无知被奸臣控制了,怎么还会奢求臣子没有奸邪,遵守法令呢。也许韩非子的重点在“不可得亦明矣”就是告诉君主别想了,自己不作为乱作为,还要求臣子守法,这是不可能的。

国已乱,法已废,臣已木,韩非子看到了臣子受奸臣压迫的样子,切身体现到:故左右知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积功劳而求安,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几矣。” 意思是说所以近臣知道忠贞老实不可能得到平安和利益,一定会说:“我凭忠诚老实侍奉君主,不断立功来求得平安,这等于瞎子想分辨黑白的真相,一定没有指望了。

黑白是分辨是非的标准,但没有眼睛怎么分辨,眼睛就是律法,就是公平与公正。按理来说,臣子凭忠诚老实侍奉君主,不断立功来求得平安与富贵是可行的,但现在却成了引火上身的导火索。显然,韩非子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政治环境与官场中思考问题,他并没有提倡臣子以死相争,提出高大上的说法,而设身处地的说出了臣子的心声,这是多么的接地气与人性化呀。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即喜欢韩非子又恨韩非子的原因,因为他看透了君主也看清了臣子。

《治国若此其过也,而上欲下之无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故左右知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积功劳而求安,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几矣。”》

在公司管理中,公司首先要严格遵守与执行制度,如果公司都不执行制度,怎么能要求员工执行呢?在销售管理中,如果公司不严格按签订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执行,怎么能可能要求销售人员完成考核任务。对销售人员来说不考核,人性的懒惰就会发挥作用,干与不干都一样,为什么要干呢?何乐不为的思想自然会产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