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繼容百科技、當升科技、杭可科技後,11月11日晚,新宙邦(300037,SZ)也發佈了關於應收賬款風險的提示性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及全資子公司諾萊特對比克電池旗下兩家公司(以下合稱比克動力)的應收賬款餘額合計爲3814.47萬元。對此,新宙邦方面表示,公司一直積極採取多項措施對比克動力的應收賬款加以催收,主要通過提示付款、控制發貨、上門催收、發送催款函等方式,後續公司將與比克動力洽談應收賬款回款計劃及財產擔保事宜,同時強調保留隨時進行法律訴訟的權利,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司利益不受損失或將損失降到最低。

(原標題:致多家上市公司“踩雷”比克電池:正積極解決問題)

每經記者 歐陽凱

繼容百科技、當升科技、杭可科技後,11月11日晚,新宙邦(300037,SZ)也發佈了關於應收賬款風險的提示性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及全資子公司諾萊特對比克電池旗下兩家公司(以下合稱比克動力)的應收賬款餘額合計爲3814.47萬元。新宙邦表示,比克動力目前仍在正常生產經營當中,公司積極採取措施加大對上述應收賬款的催收,但仍存在無法收回的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追根究底,比克電池的危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另一家上市公司——衆泰汽車,比克電池是衆泰汽車動力電池的重要供應商之一。此前,比克電池方面就表示,衆泰汽車及旗下公司拖欠比克動力貨款高達6.21億元,雙方已經就此事訴諸法庭。

11月12日,比克電池方面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由於目前部分整車廠商回款不利,也影響了比克對上游廠商的正常回款進程,合作的產業鏈條展現了相關的負面連鎖反應,作爲其中的一環對此深表歉意,並一直在積極推進問題的解決。

多家公司發風險提示

根據新宙邦的公告,比克動力是公司的客戶,近三年(2016年至2018年)銷售金額依次爲4108.12萬元、4625.58萬元和4852.78萬元;截至2019年11月12日,年內公司對比克動力的銷售金額爲1342萬元,公司自7月起對比克動力停止銷售供貨。

截至該公告披露日,新宙邦及子公司諾萊特對比克動力的應收賬款餘額合計爲3814.47萬元。其中諾萊特對比克動力的應收賬款餘額合計爲194.38萬元,上述應收賬款爲諾萊特在2012年至2013年間(諾萊特於2017年被新宙邦收購)與比克國際(天津)有限公司直接交易形成的,該部分應收賬款已全部計提壞賬;新宙邦對比克動力的應收賬款餘額合計爲3620.09萬元。

對此,新宙邦方面表示,公司一直積極採取多項措施對比克動力的應收賬款加以催收,主要通過提示付款、控制發貨、上門催收、發送催款函等方式,後續公司將與比克動力洽談應收賬款回款計劃及財產擔保事宜,同時強調保留隨時進行法律訴訟的權利,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司利益不受損失或將損失降到最低。

新宙邦顯然並非首家遭遇比克動力之殤的上市公司,最早是容百科技發佈了公告對比克動力應收票據到期未能兌付事項進行風險提示。此後,當升科技、杭可科技也接連發布相應的應收賬款風險提示公告,一場危機迅速蔓延到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

業內人士分析稱,今年以來,汽車市場遭遇連續下滑,至今未能走出頹勢,其中新能源汽車洗牌更加劇烈,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產業鏈條中一環出現問題,也必然會牽扯到整個鏈條的其他企業利益受損,比克電池、新宙邦、容百科技、杭可科技等均是如此。

衆泰“連環雷”蔓延

比克電池是一家集鋰離子電芯研發、生產、銷售爲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根據真鋰研究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比克電池的裝機量達533.27MWh,市場份額爲1.25%,排名第11。

追本溯源,比克電池的危機能否解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衆泰汽車的訴訟。2014年,比克電池通過與杭州傑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簽訂供貨協議爲衆泰新能源汽車提供車載電池,比克電池爲衆泰提供的動力電池數量約佔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供貨量的60%。

但由於衆泰汽車出現嚴重虧損,衆泰無法如期爲比克電池支付回款。10月28日,衆泰汽車披露三季報,其在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54.01億元,淨利潤爲-7.60億元。

“我們一直在跟衆泰積極磋商,一旦現金流壓力緩解,比克會向供應商實施兌付。衆泰目前也表現出了積極的還款態度。”比克電池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除了積極協調推動衆泰回款,公司也和股東、債務人等保持了積極溝通,共同制定付款解決方案。其他方面的措施包括:經營性資金補充方案;管理層實施積極的市場開拓、產品差異化策略、降本增效等措施,改善經營;製造和供應鏈的降成本措施。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向記者分析稱,大力度的補貼政策直接推動了電動汽車的大發展,很多瀕臨倒閉的中小車企藉助電動汽車“起死回生”,但是,隨着補貼的大幅退坡甚至退出,大量車企在重新走向倒閉。

真鋰研究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國市場共有249家廠商有電動汽車生產記錄,這些廠商中去年只有58家廠商沒有生產。2019年補貼大幅退坡,受此影響,僅僅前7個月0產量的廠家數量就高達98家,佔比接近40%,另外有43家廠商的產量在1~10輛,兩者合計佔比57%。

“市場明年還會更慘烈,電動汽車市場大洗牌已經來臨,可能會持續數年,屆時產業鏈的企業都會被波及,現在來看,只有擁有較強制造能力、技術和資金實力的廠家纔會倖存下來”。墨柯指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