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 旭    

5月21日,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採購協議期滿接續採購在天津東麗湖恒大酒店國際會議中心一樓啓動。

據悉,此次接續採購全國共有6281家醫療機構填報人工關節採購需求達58.16萬套,與兩年前首輪集採協議量相比,增長7.42%。

在高值醫用耗材領域,人工關節是繼心臟支架後,國家層面組織的第二次集採。2021年9月,人工關節開展了首次集採,當時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幅度爲82%,集採中選品種陸續在各省份落地。

本次集採即爲首次集採協議期滿後,對人工關節進行的接續採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接續採購現場注意到,按照規定,8:30至10:00爲企業現場遞交申報材料階段,但在規定的時間開始前,已有不少企業提早趕到現場排隊等待。

記者在現場走訪中發現,許多企業代表都是結伴而來,並且在現場進行了分工:有的負責和總部溝通,有的負責現場遞交材料。記者從他們的交談中,不時聽到“有點緊張”“什麼時候到我們”等略顯焦慮的對話。

一家企業的代表對記者表示,自己感到有點緊張,不過並不擔心中選結果,對公司產品中標還是很有信心的。在他看來,第一輪集採已經讓企業充分參與競爭,再加上這次接續採購在規則方面設置了保底價、復活規則等,這樣可以引導企業在報價時更合理、更理性。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林劍浩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從臨牀角度來觀察首次人工關節集採後的影響,病人的治療費用下降了,而對醫生來說,產品的集中度更高,聚焦在集採的那幾款產品,由此醫生的經驗和手術量都能得到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