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沈阳市旅游委员会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转载

关东味蕾3-12

糖葫芦,冰天雪地里的大红诱惑

“胡天八月即飞雪”,东北大地的冬天是漫长的。冰天雪地里,唯有暖和的炉火和大红的冰糖葫芦才是东北孩子心中的最爱。

冰糖葫芦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它是将野果,多采用山楂,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吃起来又酸又甜,冰凉爽口。冰糖葫芦始于宋朝时,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相传,南宋光宗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富含维生素C、果胶等多种有机酸和营养元素。口感独特,是天然营养食品。而山楂的药用功效就有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另外山楂还有降低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旧时民间售卖的冰糖葫芦,是挑着担子或挎着木提盒、竹篮走街串巷吆喝卖的:“哎,冰糖葫芦哟,新蘸的。”出售的小贩,挑子一头木盘上支着竹片弯成的半圆形架子,上面有许多小孔插着糖葫芦,另一头是可当场制作用的火炉、铁锅、案板、刀铲及糖、山楂、山药等工具原料。黄土街道上“无风三尺浪”,为防风沙,那挎篮提盒的小贩,常用白色洁布盖着以防尘土。这类的糖葫芦,品种不多,价钱适中,很受大众欢迎。

而现在的糖葫芦,不单单只是糖衣下那鲜艳欲滴的红果,人们的大胆创新,将更多水果元素加入到了糖葫芦的家族之中来。根据制作原料的不同还有草莓冰糖葫芦、香蕉冰糖葫芦、桔子冰糖葫芦、蜜枣冰糖葫芦、腰果冰糖葫芦、绿豆沙冰糖葫芦、核桃冰糖葫芦、朱古力冰糖葫芦和钙奶味冰糖葫芦等,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口感。

冰糖葫芦有品牌,更有老字号。最早制售糖葫芦的,要数北京“不老泉”、“九龙斋”、“信远斋”等出售蜜果的几个老字号店铺。在沈阳,兴盛一时的冰糖葫芦要数“老高太太糖葫芦”。

老高太太糖葫芦,是创始人老延智于1993年创立,之所以叫“老高太太”是为了表达他的孝心,“老是我父亲的姓,高是我母亲的姓,之所以叫‘老高太太’糖葫芦,其实是我尽孝的一种方式。”老延智直言,在“老高太太”投入市场的前3年,如果有谁想买50支以上的老高太太糖葫芦是不可能的。“当时担心别人把牌子搞砸,所以如果谁想大批量进货,我都是亲自送货。”因为老延智的冰糖葫芦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用无切口法去核、去果头,并灌进了各种馅心,还用糯米纸与塑料密封袋双层包装,不沾尘染菌,风靡一时。到1997年时,北京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家门口风行多少载并被谱了曲、编了剧的冰糖葫芦,竟会受到沈阳“老高太太”的强烈冲击。

老高太太糖葫芦最显著的特点是外面一层是印有标识的塑料包装,打开来,中间裹着一层透明的糯米纸,最里面是各种口味的糖葫芦。在产品包装上,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家电话等商品标识都标注的非常清楚。

现在在沈阳,冬天卖糖葫芦串儿的,也是随处可见的。在糖膜的包裹下,每串儿都显得格外诱人。被三三两两的大小朋友围住,各自买上一支,咬上一口,嘎嘣脆,酸中带甜,唇齿留香,好不惬意。山楂个个饱满红润,包裹着甜脆的糖衣,通透诱人。山楂个大新鲜,酸甜爽口,咬上一口,冰凉甜脆,滋味儿浓郁,特别满足。配料也有不少选择。有豆沙馅、纯山楂、山楂豆沙、桂花馅的糖葫芦。饭后来一串,真是解馋又消食。

红润甘甜的冰糖葫芦,还有《沈阳特色小吃之歌》将其赞颂:

…… ……

沈水之阳我的家乡,华灯初上街头徜徉。

含块不老林糖甜在嘴里,老高太太糖葫芦唇齿留香。

逛累了就在大排档撸点烤串,凉丝丝的鲜啤我扬脖吹。

老高太太糖葫芦,咋吃都是咱东北味儿,

食客吃货大快朵颐,沈阳不愧为“美食天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