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瀋陽市旅遊委員會 未經協議授權 禁止轉載

關東味蕾3-12

糖葫蘆,冰天雪地裏的大紅誘惑

“胡天八月即飛雪”,東北大地的冬天是漫長的。冰天雪地裏,唯有暖和的爐火和大紅的冰糖葫蘆纔是東北孩子心中的最愛。

冰糖葫蘆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喫,它是將野果,多采用山楂,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喫起來又酸又甜,冰涼爽口。冰糖葫蘆始於宋朝時,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冰糖葫蘆,乃用竹籤,貫以山裏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

相傳,南宋光宗皇帝名趙惇,年號爲“紹熙”。紹熙年間,宋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生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爲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喫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喫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富含維生素C、果膠等多種有機酸和營養元素。口感獨特,是天然營養食品。而山楂的藥用功效就有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爲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積。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說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另外山楂還有降低血脂、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舊時民間售賣的冰糖葫蘆,是挑着擔子或挎着木提盒、竹籃走街串巷吆喝賣的:“哎,冰糖葫蘆喲,新蘸的。”出售的小販,挑子一頭木盤上支着竹片彎成的半圓形架子,上面有許多小孔插着糖葫蘆,另一頭是可當場製作用的火爐、鐵鍋、案板、刀鏟及糖、山楂、山藥等工具原料。黃土街道上“無風三尺浪”,爲防風沙,那挎籃提盒的小販,常用白色潔布蓋着以防塵土。這類的糖葫蘆,品種不多,價錢適中,很受大衆歡迎。

而現在的糖葫蘆,不單單只是糖衣下那鮮豔欲滴的紅果,人們的大膽創新,將更多水果元素加入到了糖葫蘆的家族之中來。根據製作原料的不同還有草莓冰糖葫蘆、香蕉冰糖葫蘆、桔子冰糖葫蘆、蜜棗冰糖葫蘆、腰果冰糖葫蘆、綠豆沙冰糖葫蘆、核桃冰糖葫蘆、朱古力冰糖葫蘆和鈣奶味冰糖葫蘆等,每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口感。

冰糖葫蘆有品牌,更有老字號。最早製售糖葫蘆的,要數北京“不老泉”、“九龍齋”、“信遠齋”等出售蜜果的幾個老字號店鋪。在瀋陽,興盛一時的冰糖葫蘆要數“老高太太糖葫蘆”。

老高太太糖葫蘆,是創始人老延智於1993年創立,之所以叫“老高太太”是爲了表達他的孝心,“老是我父親的姓,高是我母親的姓,之所以叫‘老高太太’糖葫蘆,其實是我盡孝的一種方式。”老延智直言,在“老高太太”投入市場的前3年,如果有誰想買50支以上的老高太太糖葫蘆是不可能的。“當時擔心別人把牌子搞砸,所以如果誰想大批量進貨,我都是親自送貨。”因爲老延智的冰糖葫蘆採用了現代化的技術,用無切口法去核、去果頭,並灌進了各種餡心,還用糯米紙與塑料密封袋雙層包裝,不沾塵染菌,風靡一時。到1997年時,北京人怎麼也不會想到,在家門口風行多少載並被譜了曲、編了劇的冰糖葫蘆,竟會受到瀋陽“老高太太”的強烈衝擊。

老高太太糖葫蘆最顯著的特點是外面一層是印有標識的塑料包裝,打開來,中間裹着一層透明的糯米紙,最裏面是各種口味的糖葫蘆。在產品包裝上,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家電話等商品標識都標註的非常清楚。

現在在瀋陽,冬天賣糖葫蘆串兒的,也是隨處可見的。在糖膜的包裹下,每串兒都顯得格外誘人。被三三兩兩的大小朋友圍住,各自買上一支,咬上一口,嘎嘣脆,酸中帶甜,脣齒留香,好不愜意。山楂個個飽滿紅潤,包裹着甜脆的糖衣,通透誘人。山楂個大新鮮,酸甜爽口,咬上一口,冰涼甜脆,滋味兒濃郁,特別滿足。配料也有不少選擇。有豆沙餡、純山楂、山楂豆沙、桂花餡的糖葫蘆。飯後來一串,真是解饞又消食。

紅潤甘甜的冰糖葫蘆,還有《瀋陽特色小喫之歌》將其讚頌:

…… ……

瀋水之陽我的家鄉,華燈初上街頭徜徉。

含塊不老林糖甜在嘴裏,老高太太糖葫蘆脣齒留香。

逛累了就在大排檔擼點烤串,涼絲絲的鮮啤我揚脖吹。

老高太太糖葫蘆,咋喫都是咱東北味兒,

食客喫貨大快朵頤,瀋陽不愧爲“美食天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