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西醫都講得通,用之臨牀必然事半功倍。現代中醫除了中醫思維,也不摒棄現代技術,能洋爲中用,西爲中用,是現代中醫的使命吧。

桑白皮、地骨皮

清朝醫家徐靈胎謂:“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羣之妙用。”

桑白皮以清肺中氣分之邪爲主,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地骨皮以清血分之邪爲要,能清熱涼血,補陰退蒸。

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清,意在清肺熱、瀉肺火、散瘀血、去痰飲、平喘逆

張師認爲: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之燥熱,對固護陰津意義頗大,適宜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臨牀劑量可適量偏大,常用至30g或以上。現代研究亦證明,二藥有比較肯定的降低血糖作用。對於血糖較高而引發口乾熱燥,上消症狀明顯者,張師常雙藥並用,使之成爲“潤其肺,兼清其胃”的常用配伍組合。

然而,

由於地骨皮主要作用於消化道,能減少糖分的吸收, 臨牀曾發現有部分患者因服用大劑量地骨皮而發生腹瀉的現象,遇此情況則當酌情減量或者停用地骨皮。

淫羊藿、雄蠶蛾

淫羊藿辛甘溫,補命門,助腎陽。《日華子本草》謂其能治“男子絕陽不起,女子絕陰無子”。雄蠶蛾具鹹溫之性,爲血肉有情之品,能補腎精,壯陽事,藥專而力宏。兩藥合用,相得益彰,共奏補益肝腎,助陽起痿之功。

臨牀治療糖尿病以性功能障礙爲主症者淫羊藿用量以15 ~30g爲度;雄蠶蛾則宜打粉沖服,每日用量約10~15g。

另外,由於患者陽氣虛衰,血行緩慢滯澀,往往留而成瘀,即所謂“氣虛濁留”,故糖尿病陽痿常兼瘀血。於是張師又在此藥對基礎上再加入九香蟲、蜈蚣等活血通絡之品,屢收效驗。

枸杞、桑椹

枸杞與桑椹相配,是補腎培本、治療消渴的常用組合。先賢張景嶽謂三消證“三焦之火,病本於腎”,主張以治腎爲主。張師深諳此妙,且於治腎之中尤重培元固本,填實腎精。景嶽補陰崇尚熟地,用枸杞、桑椹代熟地黃。枸杞補養肝血以旺腎精;桑椹則爲補腎之專品,益精養血。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而二藥配伍,相須爲用,充分發揮滋養肝腎,生精養血的功效。

較之氣味純厚之熟地黃,枸杞、桑椹之配性味更爲平和,且結合現代研究,能降低血糖,從而增強了用藥針對性,提高了療效。另據臨牀觀察,枸杞、桑椹之配的劑量與療效呈正相關關係,處方用量宜偏大。

因此,凡消渴病人血糖偏高而久治難降者,每可放心使用,枸杞通常用至30g以上,桑椹30~60g,且適宜長期服用

益母草、澤瀉

益母草、澤瀉合用爲活血利水法的常用配伍組合。糖尿病後期,脾腎虛弱,可導致水溼內停,變生水腫。澤瀉淡滲利水兼泄腎濁,可將體內痰飲穢濁之邪從小便排出,並能把欲出之精微留於體內,具有“挽精逐濁”之功。對於糖尿病所致之水腫,張師將其列爲首選之品,每日劑量用至30g;益母草利水兼化腎瘀,作用溫和,用量較大。

兩藥相配,泄腎濁、化腎瘀,活血助利水,水利血亦行,水血並調,互爲所用。對於糖尿病瘀阻水停、小便不利之局部性水腫,這一活血利水藥對有較好療效。如遇全身性水腫,則需加入桂枝、茯苓藥對以溫陽利水,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三七、血竭、水蛭

糖尿病乃慢性疾病,一旦罹患,則病系終身,故以“久病入絡”之說探析其病因病機,尤爲貼切。清朝溫病大家葉天士就曾明確指出:“初病在經,久病入血”。在糖尿病的漫長病程中,瘀血既是病機變化的產物,同時也是衆多併發症的致病因素,亦即繼發病機,對疾病的發展與轉歸起着重要的影響。因此,能否有效地活血化瘀在臨牀治療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也正因爲如此,張師明確強調糖尿病治療當以活血化瘀通絡貫穿始終。在活血通絡所用藥對中,三七活血化瘀,兼理氣止痛,藥力通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血竭活血破血,辛香走竄,善入絡脈逐瘀,通絡止痛;水蛭爲蟲蟻之品,破瘀通絡,更是升降靈動,凡沉痾頑疾,變瘀着絡者,用之可以松透病根。三藥配合,張師謂其具有“化”(三七)、“通”(血竭)、“破”(水蛭)的特點,是散瘀摧堅之上品。瘀阻重證,或久治不愈者,用之多獲良效。

臨牀運用時,若瘀阻在腦,加菖蒲、鬱金藥對以芳香開竅;

若瘀阻在心,則加薤白、瓜蔞二藥以開閉通陽;

若瘀在肩背,則加薑黃、桂枝以助藥力佈散;

若瘀在下肢,則加牛膝、威靈仙引經通絡。因三七不宜入煎劑,故多采用打粉沖服,每日3~6g,分3次服。至於血竭、水蛭亦以散劑爲佳,量宜偏小。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年11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