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朱元璋從來沒有發表過元順帝長得像宋恭帝的言論,朱棣倒是看過妥歡貼睦爾的畫像,在《紀瀛國公事實》記載了袁忠徹和徐英陪同明成祖朱棣觀看歷朝歷代皇帝的畫像—“永樂十年五月十八日,我太宗文皇帝御武英門,命內官李謙、王吉於古今通集庫取宋列帝遺像,命臣忠徹及畫士百戶徐英觀之。由於生母記載不詳,又有官方文件扣屎盆子,後世史學家們便大開腦洞,宋恭帝、元明宗和元順帝的命運在他們的筆下開始糾纏,於是漢人小子陰差陽錯成爲蒙古皇帝的故事就此誕生。

(元順帝是私生子的謠言不但得到了文人的認可,甚至連官方也表示了肯定)

估計這個題目就能讓您目瞪口呆,堂堂的元朝皇帝怎麼成了宋朝皇帝的兒子?

還真不是我瞎謅,這個消息的可信度是如此之高,不但後世文人大肆記錄、言之鑿鑿,就連元朝官方也發出消息告訴百姓:元順帝並不是他爹元明宗的親生兒子!那他是誰的孩子?宋朝末代皇帝趙㬎的孩子!

(元順帝的便宜父親宋恭帝:我啥時候多了個兒子,還當了蒙古人的皇帝?)

公元1274年,年僅三歲的趙㬎被推舉爲帝,史稱宋恭帝。這孩子的命實在不好,登基才兩年元軍就打到了首都臨安,眼看蒙古大軍兵臨城下,趙㬎無奈只能宣佈投降。投降後的宋朝宗室們被押解送往北京,忽必烈倒是表現的頗爲大度,不但任命宋恭帝趙㬎爲瀛國公,還給他配了個公主。時光荏苒,十八歲的趙㬎突然面見忽必烈,說自己看破世情請求出家剃度爲僧,這就奇怪了,好好的瀛國公不當,爲啥出家當和尚?

其實這正是趙㬎的深謀遠慮,如果自己還是小孩子,蒙古人不至於太提防,可隨着年齡逐漸增長,蒙古人會不會懷疑自己有異心,是不是想造反?再加上江南被蒙古平定後始終不穩,民變不斷,天知道這些造反者會不會打着我的旗號連累我?

(成年以後的趙㬎爲了保命,要求出家爲僧,而忽必烈也同意了他的請求)

爲了保命,趙㬎要求出家爲僧,一方面向忽必烈表明:我沒有一點兒政治野心,更對曾經的趙宋天下沒有一點眷戀,您大可以放心!另一方面也斷了起義者的念頭:我已經出家爲僧,對紅塵往事不再掛念,您要造反別連累我!對於這一點,忽必烈心知肚明—“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髮爲僧寶焉。”於是年輕的趙㬎前往西藏薩迦寺剃度出家,法號合尊。

都已經出家了,那怎麼會和元順帝扯上關係的?

(圖右爲元明宗,當他流亡西域時曾經看上了宋恭帝的孩子,並認作是自己的骨肉,這就是元順帝)

宋恭帝在西藏一待就是幾十年,當他主持甘州山寺時當地汪古部首領看他年老身孤十分可憐,於是送了個回回女子給他,喇嘛教也不禁女色,於是很快這個回回女子就懷有身孕。正當她分娩當晚,皇子和世㻋(後來的元明宗)因爲朝廷權力之爭逃亡西域,結果看見寺廟上空浮現有龍紋五彩的氣息,詢問寺僧後才知道這是宋恭帝的房間,於是便問宋恭帝:“你小子莫不是在房間裏藏了什麼寶物?”趙㬎一臉無辜,表示我就是一窮苦出家人哪來的寶物,也就是今天早上五更生了個孩子,元明宗大喜,這小子以後肯定不得了啊!於是要走了這個孩子並認作是親身骨肉(這就是後來的天順帝妥歡帖睦爾),順帶着還把那個回回女子給帶走了。得,這下趙㬎雞飛蛋打,老婆沒了,剛出生的孩子也沒了。

(元文宗毒死了哥哥元明宗後,馬上向臣民宣佈:妥歡帖睦爾不是我哥哥的親生兒子,他是個野種!)

和世㻋認了這個兒子後倒是馬上就交了好運,他的弟弟圖帖睦爾掃平了政敵後宣佈將皇位讓給自己的哥哥和世㻋,嘿,我當皇帝了!和世㻋當即宣佈在漠北繼位,是爲元明宗。可能是壓抑的太久,當上皇帝后的元明宗太過急切的想要掌握權力,他不但試圖架空權臣燕帖木兒,迅速安插自己的親信佔據要害部門,對讓位的弟弟圖帖睦爾也頗有防備。於是燕帖木兒不爽,圖帖睦爾反悔,倆人一勾結,在位不到半年的元明宗暴死,圖帖睦爾再次繼位。

圖帖睦爾當了皇帝,哥哥元明宗留下的幾個兒子就比較礙眼了,老二懿璘質班和老三蘇胡理多爾還好,一個三歲不到,一個才幾個月大,有的是時間慢慢處理。但老大妥歡帖睦爾就比較麻煩了,這時候他已經九歲明白事理,知道自己是他的殺父仇人,再加上元文宗隱約知道一些內幕消息,這小子不是哥哥的親生兒子,這樣的雜種怎麼混進皇室的?於是元文宗公告天下,說元明宗在世時“素謂太子非己子,遂徙於高麗,後遷靜江”不但剝奪了他的人生自由,還把他的血統也質疑了一番,可憐的妥歡帖睦爾要當一輩子囚徒了。

不過很快他就時來運轉,在妥歡帖睦爾被囚禁後,元文宗馬上立自己的孩子阿剌忒納答剌爲皇太子,很不幸只過了一個月太子重病而死,這對於元文宗夫婦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這倆人都是藏傳佛教的重視信徒,從骨子裏相信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輪迴論,長子的死讓他們驚恐的認爲這是被毒殺的哥哥回來報仇了!在這樣沉重的心理壓力下,只過了兩年元文宗也病重去世,死前還留下遺言:“當年殺了明宗是我犯得大錯,到現在我還追悔莫及,我雖然還有一個兒子燕帖古思,但應該把皇位讓給我哥哥的長子妥歡帖睦爾,這樣我到了地下也能和哥哥有個交代了。”

(燕帖木兒不信邪的立了元明宗的二兒子懿璘質班爲帝,結果這孩子在位不到兩個月就駕崩了)

不過毒殺元明宗的另一個兇手燕帖木兒可不信這個邪,先帝你腦子進水了吧?之前您還信誓旦旦的說妥歡帖睦爾那小子不是元明宗的親生兒子,現在又把皇帝讓給他,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麼!這小子又不是明宗的孩子,怎麼可以立他爲帝呢!於是在燕帖木兒的謀劃下,元明宗的二子懿璘質班被擁立爲帝,是爲元寧宗。元寧宗也是個倒黴孩子,七歲繼位,在位僅五十三天就駕崩......得,不到五年時間大元帝國換了三個皇帝。

(這可把卜答失裏嚇了個半死,爲了擺脫明宗的詛咒,卜答失裏不顧燕帖木兒的反對,堅決要妥歡貼睦爾繼位當皇帝)

別人還沒啥,元文宗的皇后卜答失裏可被嚇得魂不附體,這報應也太靈了,稍微存一點兒私心都不行!元寧宗死後燕帖木兒還不甘心,於是和卜答失裏商量,要不立您的二兒子燕帖古思?卜答失裏炸了貓,害死我一個兒子還不夠,還想害死我另外一個?想都不要想!於是卜答失裏堅決表示反對“吾子尚幼,妥歡貼睦爾在廣西,今年十三矣,且明宗之長子,禮當立之。”翻譯過來就是:老公,大伯,我已經按照你們的意思立妥歡貼睦爾當皇帝了,有啥事兒你別找我們娘倆啊!儘管大臣們都表示反對,當朝史官還警告說要立妥歡貼睦爾爲帝大元天下將大亂,不過都犟不過卜答失裏一力堅持,再加上沒過多久燕帖木兒縱慾身亡,朝廷正式定妥歡貼睦爾爲未來的皇帝。

就這麼把皇帝之位拱手讓出,卜答失裏也不怎麼甘心,之所以讓妥歡貼睦爾當皇帝完全是怕報應纏身,那怎麼才能在不遭報應的情況下讓親兒子當皇帝呢?—“後乃與大臣定議立帝,且曰:‘萬歲之後,其傳位於燕帖古思,若武宗、仁宗故事。’諸王宗戚奉上璽綬勸進。”這事簡單,妥歡貼睦爾當了皇帝后立兒子爲繼承人不就行了!既不違背遺言,兜兜轉轉一圈皇位又歸自己兒子所有,這花槍耍的實在令人佩服!

於是妥歡貼睦爾,這個有着漢人皇帝血脈的“冒牌貨”反而擊敗了一干正牌繼承人當上了元朝的皇帝,這一當就是三十年。而後世的文人們則不無欣慰的認爲這真是天道好輪迴,元滅宋室連老天爺也看不下去了,你看這皇位不是又回到趙家子孫的手裏了麼!

(徐達北伐,元順帝倉皇逃往草原)

那麼元順帝知道自己的漢人身份麼?他對自己的身份是個什麼態度呢?估計是知道的,似乎還很認同。朱元璋派遣徐達北伐,大軍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降,元順帝帶領臣子們倉皇逃往草原,元朝滅亡。朱元璋登基後觀賞歷代帝王圖譜總結興亡得失教訓,當看到元順帝的畫像時驚覺這位末代皇帝和之前的元朝皇帝長得一點也不像,反而有點漢人的意思—“絕類趙㬎”,皇帝有了疑問,手下的大臣們當然要回答,於是臣子們查閱典籍,詢問相關人員後告訴朱元璋:您認爲的沒錯,這個元朝皇帝實際上是趙㬎的子孫,並且把這來龍去脈詳細解釋了一遍。

原來是我漢人子孫,怪不得將天下拱手相讓!於是朱元璋便將元順帝視作可團結的對象,還親自寫了封信派人送往草原勸元順帝投降,而元順帝倒沒記恨朱元璋奪取天下之仇,反而還回了一首《答明主》的詩:金陵使者渡江來,萬里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聖恩無處不昭回。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爲說,春風先到鳳凰臺。全詩充分表達了對朱元璋統治的肯定,漢人當家做主的喜悅,同時也積極回應了歸來的意願,只可惜還沒等元順帝將回歸一事提上日程,洪武三年他就病重駕崩,於是迴歸中土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過,這個故事是真的麼,元順帝真的是漢人?答案當然是假的,這個故事打從開始到結束各種硬傷簡直多得不忍直視。

(《庚申外史》,既是漢人所寫,又是“外史”,可信度實在值得懷疑)

首先是心大的和世㻋,您是有多沒見過世面,看見個五彩龍紋就迫不及待的認個陌生人當兒子?更何況這小子還是漢族皇帝的種(以趙㬎的敏感身份,和世㻋不會不知道)。這些元朝的權貴們也都如同白癡一般,因爲一個詛咒就立了漢人冒牌貨當皇帝,這可能麼?當然不可能。

(元文宗對元順帝的污衊成功生效,不但野史深信不疑,甚至連嚴謹的史學家談遷都採納了這個說法)

所謂的元順帝是宋恭帝兒子這個傳言是怎麼來的呢?最早記載這個事的應該是元末明初漢人權衡所著《庚申外史》,既是漢人,又是“外史”,這個故事的可信度不用我說您也知道。但這個謠言的謠言力度卻很廣,就連史學家談遷也在自己的《國榷》中把這個故事改編吸納:“宋帝顯降元,封瀛國公,尚公主。後因侍宴有奇怪之徵,忌之,遣學佛法於帝師,遂居漠北。其後明宗逃居沙漠行帳,適與瀛國公相近,締好甚密。一夕,明宗方寢,聞瀛國公帳中有笙鏞聲,問其故?乃嬰兒始生而啼也。知其非常人,遂乞歸,養爲子,是爲妥歡貼睦爾是也。”

元明宗當年的確因爲政治鬥爭流亡西域,在察合臺汗國和世㻋先是和一個葛邏祿族女子生下了妥歡貼睦爾,隨後又娶了乃蠻女子八不沙,生下了次子懿璘質班。而元文宗在毒死元明宗後爲了斷絕明宗子嗣繼承皇位的可能性,這才向天下人污衊妥歡貼睦爾並不是元明宗的兒子(但凡有點腦子的都知道,要妥歡貼睦爾真的是野種,怎麼可能讓他當皇帝?後世德川家康誣陷豐臣秀賴不是豐臣秀吉的親生兒子也是這波套路)。由於生母記載不詳,又有官方文件扣屎盆子,後世史學家們便大開腦洞,宋恭帝、元明宗和元順帝的命運在他們的筆下開始糾纏,於是漢人小子陰差陽錯成爲蒙古皇帝的故事就此誕生。

(至於朱元璋認爲元順帝的長相與宋恭帝相似也是無稽之談,觀看畫像的主角是朱棣而非朱元璋)

至於元順帝的長相和他對漢人身份的認可就更是無稽之談。首先朱元璋從來沒有發表過元順帝長得像宋恭帝的言論,朱棣倒是看過妥歡貼睦爾的畫像,在《紀瀛國公事實》記載了袁忠徹和徐英陪同明成祖朱棣觀看歷朝歷代皇帝的畫像—“永樂十年五月十八日,我太宗文皇帝御武英門,命內官李謙、王吉於古今通集庫取宋列帝遺像,命臣忠徹及畫士百戶徐英觀之。上笑謂忠徹曰:‘宋太祖以下,雖是胡羊鼻,其氣象清癯,若太醫然。’十九日,上覆御武英門,命臣忠徹同內官王吉看元列帝像,俱魁偉雄邁。上曰:‘都喫綿羊肉者。’及觀順帝像,顧謂臣忠徹曰:‘唯此何爲類太醫也?’忠徹斯時承命未實,俯首莫對。”在朱棣看來宋朝的皇帝都長得清癯消瘦,倒是很像太醫,而元朝的皇帝則雄偉豪邁(朱棣吐槽說畢竟是喫綿羊肉的,所以肯定彪悍)當看到元順帝時朱棣也只是說元順帝長得清瘦,和此前的元朝皇帝不太像,但到了文人們的筆下就變成了元順帝長得很像宋恭帝。

咱們再來看看實物圖。

這是宋恭帝

(清癯的宋恭帝)

這是元明宗

(元明宗)

這是元順帝

(元順帝,您覺得他像宋恭帝還是元明宗?)

話說如果畫像這事是真的,朱元璋老哥,您是怎麼才能看出元順帝和宋恭帝很像?明顯元順帝和元明宗纔是親生兒子好吧!

至於元順帝回給朱元璋的詩也頗爲值得商榷,上文中的《答明主》奴才相十足,這個故事出自明朝徐禎卿《剪勝野聞》:“元帝既遁,復留兵開平,猶有覬覦之志。太祖遣使馳書,明示禍福,因答詩。”這首詩歌在郎瑛的《七修類稿》裏變成了“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信知海內皆王士,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爲說,春風先到鳳凰臺。”明朝人記載的,em........

就說一個事兒,元順帝在北逃後還積極策劃反攻“晝夜焦勞,召見省臣或至夜分”“召見羣臣,詢恢復之計”,又派遣擴廓帖木兒收復大都,這位爺無時無刻想的是光復故土,您覺得他會寫這樣的詩拍朱元璋的馬屁麼?

所以明朝士人言之鑿鑿的所謂“元順帝是漢人”不過只是他們對“夷夏有別”、“天道有公”情感的宣泄而已,所表達的無非是:你們這些野蠻人就算奪取了中原又如何?江山遲早回到我們的手上!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