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美食相交融,寫透人性方稱雄
文字原創 / 保和堂
#辣評創作家# 上一期,盡色兄寫了賽珍珠,說起美食和美女,他總是洋洋灑灑,口沫橫飛的,我今天換個口味,說說魯迅。
在保和堂的心目中,文學作品品質的高下只有一個,那就是審美上的高度與人性挖掘的深度。所以,文學家一般也應該是美食家。
我學生時代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對,三怕周樹人。大家一定還背過: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一個明明名字裏有“人”的人,卻成爲了大家尊敬而有距離感的“神”。魯迅先生的文章,目前正在教科書裏被逐漸刪除,可惜可嘆,其實很多人並未真正讀懂先生。
先生是文學家,同時也絕對當得起“美食家”。但凡如此,須有真性情和真才情。先生曾在江南水師學堂就讀,因考試成績優異,而獲得一枚金質獎章。先生並沒有炫耀,而是用獎章換了幾本書和一大串紅辣椒,喫貨本色彼時已展露無疑。
先生筆下的美食,常常一帶而過,看似無足輕重,然而細細一品,或童真或蒼涼,其實蘊含着五味雜陳的人生。
美食家應該是滿懷童趣的
魯迅先生是幸運的,出生在紹興,從小就生活在美食遍地的江南。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喫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的。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這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的文字,充滿了童真和趣味。酸酸甜甜的覆盆子,不僅吸引了兒時的先生,也在一定程度培養了先生的美食味蕾。
美食家應該是專業的
紹興人喜歡喫蟹,常常清蒸,有時也用酒蒸,稱之爲“醉蟹”。
“秋高稻熟時節,吳越間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紅之後,無論取哪一隻,揭開背殼來,裏面就有黃,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鮮紅的子。先將這些喫完,即一定露出一個圓錐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錐底切下,取出,翻轉,使裏面向外,只要不破,便變成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有頭臉,身子,是坐着的,我們那裏的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裏面避難的法海。”
秋高氣爽,喫蟹的季節來了。愛蟹的朋友們,我們品鑑下魯迅先生在《論雷峯塔的倒掉》的選文,專業不專業?想喫不想喫?
美食家應該是有品位的
從日本回國,先生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先生的日記中,很大一部分都與喫有關。他對北方菜非常喜歡,足跡幾乎遍佈北京城大大小小60多家餐館。
他1912年8月22日所記載的:“晚,錢稻孫來,同季市飲於廣和居,每人均出資一元。歸時見月色甚美,騾遊於街。”
廣和居的炒腰花和“三不沾”等是先生的最愛。
還有一次,魯迅與日本友人川島一起喫飯。先生着重推薦一道“清燉火腿”:“乾貝要用小粒的,燉火腿的湯撇去浮油,火腿要蘸着胡椒喫,這道菜的功用和魚肝油相仿。”
從點菜、烹飪再到喫飯、食療,顯然,在喫的方面,魯迅是一個有品位的高手。
美食家應該是愛憎分明的
一個有品位的喫貨,不僅懂得喫的層次,而且對喫有獨到的追求。有所喫,有所不喫,好惡分明。
魯迅去過很多地方,會以喫喝的水準來評判一個地方是否宜居。先生不喜歡福建,原因居然是“福建菜實在太難喫(有點主觀)”。
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他給許壽裳寫信:此地風景極佳,但食無極樂。對章廷謙也是一番吐槽:飯菜可真難喫,廈門人似乎不大能做菜也。給許廣平的信,也是抱怨:火腿快喫光了,可惜這裏的做法千年一律,總是蒸。
現在大家去廈門旅遊,發現美食遍地。保和堂想,魯迅先生居功至偉。
美食家應該是有執念的
說起魯迅先生不爲人知的一面,最讓人感到驚訝的,無疑是先生竟然和張愛玲一樣,對甜食有着非比尋常的摯愛。
他甚至在每個月領了工資之後,他都要到一家賣糕點的店鋪,花上1塊銀元,買上20塊糕點。看到這裏,保和堂會心地笑了。
魯迅先生在《馬上日記》一文中,記載了一段有關他喫柿霜糖的故事。
一位河南朋友郵寄了一包柿霜糖給先生,偏愛甜食的先生自然是毫無抵抗力。可當時的先生,嘴上正好生了一些小瘡,許廣平對他說,柿霜糖性涼,對治療他嘴上的小瘡很有好處。
先生聽了,馬上將剩下的柿霜糖收了起來,留着以後再生瘡時慢慢食用。
收是收好了,但是一想到喫柿霜糖時滿滿的幸福感,先生在牀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索性起牀尋來喫了。
對於自己的行爲,先生進行了一番辯解:因爲我忽而又以爲嘴上生瘡的時候究竟不很多,還不如現在趁新鮮喫一點,不料一喫,就又喫了一大半。
哈哈,沒毛病的理由。一個有執念的喫貨,纔是可愛的“美食家”。
魯迅先生曾曰過:世界上本沒有美食,喜歡喫的人多了,便有了美食。魯迅先生還說:覓食是人類最正當的行爲,美食是人類的天使。
所謂天才,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喫清燉火腿加柿霜糖加螃蟹加茴香豆上了。先生就是這樣的天才,服帖。
有道是:
文學美食相交融,寫透人性方稱雄。
涼時思暖屬尋常,苦中加甜也普通。
有涼有暖本天道,亦苦亦甜輪迴中。
腹有詩書何所用,口無美食且不同。
文字原創
感謝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