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1924年正式建立,抗日戰爭1937年全面爆發,期間不過13年,礙於軍隊層級森嚴,以及晉階所必需的“停年”等因素,抗戰時期戰區級長官職務基本被保定軍校畢業生所把持。因此黃埔前幾期的少壯派軍官大多還停留在師長和旅長的職務上。

然而,抗日戰場也是檢驗軍人精神與能力的最佳考場,作爲抗日正面戰場的中堅力量,黃埔系中央軍將領綜合其抗日戰功、軍職高低、重要位置和參戰經歷,個人心目中的抗日十大名將如下。

一、胡宗南(浙江人)。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一期,陸軍上將,排名首位因爲胡宗南是抗戰時期黃埔生中唯一的戰區司令長官,1944年代理第一戰區司令官,1945年初實任;胡宗南在八年抗戰期間指揮幾十萬中央軍精銳,力保潼關和西安不失,成功衛護了四川北大門,不管在解放戰爭中其如何草包,抗日功績是不好抹殺的。1945年胡宗南指揮“豫西戰役”取得勝利,徹底擊破日寇華北方面軍從河南窺視陝西的企圖,所屬第1軍和第2軍是軍事委員會直屬主力攻擊軍。

二、王耀武(山東人)。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三期,陸軍中將,黃埔生中唯一的方面軍司令官,1944年實授陸軍總司令部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從淞滬抗戰的第51師師長起步,歷任第74軍軍長、第24集團軍總司令和第四方面軍司令,打滿抗日全場,參加了至少10次大型會戰,若非級別和資歷稍遜,幾可排名黃埔第一的抗日名將,一手帶出來的第74軍號稱“抗日鐵軍”,後來的五大主力之一,華中日寇畏之爲“虎之師”。

三、杜聿明(陝西人)。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一期,陸軍中將,中國第一個機械化軍第5軍的實際領軍人,中國遠征軍代理司令官;杜聿明1933年就曾經參加長城抗戰,1939年率第5軍在桂南會戰中取得“崑崙關大捷”,1942年率領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入緬作戰,予敵重創,由於英軍的不合作先勝後敗。抗戰末期就任昆明警備總司令,所帶出來的第5軍也是五大主力之一。

四、宋希濂(湖南人)。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一期,陸軍中將,1932年即參加“淞滬抗戰”,全面抗戰爆發時已任德械第36師師長,是最早加入淞滬會戰的中央軍部隊之一。火線升爲軍長後參加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等戰役,1941年實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警備司令,最大的抗日功績是在中國遠征軍兵敗後馳援惠通橋,力保怒江防線不破,拱衛了大西南後方的穩定,1944年參加滇西反攻戰役。所帶出來的第71軍戰鬥力並不輸於其他五大主力部隊。

五、關麟徵(陝西人)。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一期,陸軍中將,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全面抗戰爆發後隸屬劉峙、湯恩伯等指揮,在華北地區與日寇血戰,是南口戰役和臺兒莊大捷的功臣。歷任第52軍軍長、第32軍團長、第15集團軍司令等職,參加武漢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最大的抗日功績是1940年日寇侵佔越南後,關麟徵集團軍(後改爲第9集團軍)千里奔赴滇南駐防,終日本投降也未讓日軍自越南深入滇南一步,確保祖國南大門的安全。所帶出來的第52軍絕對是被低估的戰力強悍隊伍。

六、李玉堂(山東人)。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一期,陸軍中將,“三李不如一王”的一李,淞滬會戰爆發時任第3師師長,1938年升任第8軍軍長參加武漢會戰,後劃歸第九戰區薛嶽指揮,是歷次長沙會戰和贛北作戰的主力部隊,1940年第8軍和第10軍合併成爲新的第10軍,李玉堂成爲首任軍長,是第三次長沙會戰死守長沙的功臣,戰後升爲集團軍副總司令,第10軍獲封防守不動如山的“泰山軍”。之後歷任第36集團軍和第27集團軍總司令,參加常德會戰和長衡會戰,是華中地區抗日骨幹將領。

七、方先覺(江蘇人)。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三期,陸軍中將,李玉堂第3師的骨幹將領,全面抗戰爆發時任該師上校團長,1938年升任旅長,1939年升任預備第10師師長,跟隨李玉堂先後參加臺兒莊會戰、歷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在第三次長沙戰役後被直接擢升爲第10軍軍長。在1944年的“長衡會戰”中死守衡陽47日,斃傷日軍近6萬人,創造了抗日戰爭中的守城奇蹟。

八、胡 璉(陝西人) 。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四期,陸軍中將,陳誠土木系重要將領,全面抗戰爆發時任第11師66團上校團長,淞滬會戰後因作戰勇敢升爲第67師119旅旅長,參加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棗宜會戰,1942年升任土木系發家部隊第11師師長,1943年在鄂西戰役中的“石牌保衛戰”死守要塞,力保通往重慶的要道不失,爲鄂西大捷立下汗馬功勞。1944年升任第18軍軍長參加湘西會戰,所部第18軍後來成爲五大主力之一。

九、廖耀湘(湖南人)。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六期,陸軍中將,黃埔畢業後留學法國聖西爾軍校,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出身,歷任機械化第200師參謀長、副師長,桂南會戰的崑崙關戰役後升任新編第22師師長,參加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後撤往印度蘭姆伽整訓,接受全套美式裝備和美式訓練,1943年10月率部開始緬北反攻作戰,大破當面日軍第18師團,其後擴編爲“新編第六軍”,1945年空運回國參加湘西會戰和南京受降,所部新六軍後來成爲五大主力之一。

十、餘程萬(廣東人) 。

黃埔畢業生抗日十大名將

黃埔一期,陸軍中將,這是排名前十中唯一的步兵師長,1940年出任第74軍57師師長,轉戰華中地區,1943年在常德會戰中奉命率領8000“虎賁”死守常德城,兩週內斃傷日軍萬餘人,雖然在最後時刻率殘部突圍,但爲四周各部的圍攻爭取了時間,迫使日寇第11軍不得不倉惶撤退,其實常德城雖破,常德會戰卻最後取得勝利,期間餘程萬功不可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