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指的是汉末三国时期,五位曹魏将领的合称,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将曹魏的将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合传,而陈寿在书中对他们的评价是:“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意在表述五人是除曹操的亲信外,军事贡献最多的外姓猛将,为曹魏的开拓前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这五人应该怎么排名呢。

第五、徐晃(?-227年),字公明,三国时期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

徐晃本来是杨奉部下,于196年归顺曹操。在潼关之战时,徐晃率四千精兵从蒲坂津乘虚渡过黄河,阵地尚未建成,敌将梁兴夜间率步骑五千余人攻徐晃,徐晃将其打败,随即建立桥头阵地,曹军从此渡河,一举打败韩遂马超联军。在樊城之战中,徐晃率军击退关羽,又紧随关羽展开追杀,并趁机连破关羽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徐晃因治军军纪严明,为人清廉自守,被曹操评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徐晃主要功绩都是魏国建立之后,而且是接替乐进的右将军,多次出征也都是副将,没有作为主将过,所以排第五。

第四、张郃(?-231年),字儁乂,冀州河间国鄚(今河北省任丘市)人。

原属韩馥、袁绍势力,官渡之战时投降曹操。跟随曹操,屡建战功。张郃一生最成功的战役,是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街亭之战,当时曹叡让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诸葛亮的部将蜀汉马谡。马谡弃守五路总口,只给王平五千兵马,继而依傍险要的南山扎寨,没有下山占据城池而守。张郃包围马谡于高山上,断绝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后发起进攻,大败马谡。此后攻回早先叛降诸葛亮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231年战死,死后曹魏重臣陈群曾感叹张郃作为“良将”,是“国之所依”。但是由于张郃也有巴西之战输给张飞的败绩,而且也是接替于禁的左将军的位置,所以只能排第四。

第三、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人。

原属鲍信,于192年被曹操提拔。五子良将中最受曹操器重,早年攻吕布,破袁术,御张绣,拒袁绍、征刘备等,战功赫赫。曹操被张绣大败时,唯有于禁能安定局面,让曹军重整旗鼓,因此曹操以“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肯定于禁的能力与功劳。然而在樊城之战中因遭水灾所困,终率领七军向关羽投降,导致晚节不保。只能排第三了。

第二、乐进(?-218年),字文谦,兖州阳平郡卫国县(今山东省莘县)人。

于189年曹操起兵时跟随,五子良将中最先跟随曹操。多年来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勇猛果敢,经常为先锋。主要战功有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作为曹操的先锋,夺勇力战,斩杀袁绍将领淳于琼。建安八年(203年),再随军进攻袁绍之子袁谭与袁尚于黎阳,斩杀敌方大将严敬,获加行游击将军。每战都率先到达战场,经常立下战功。后与张辽、李典合作,助守合肥。于218年病逝。排名第二。

第一、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人。

原属丁原、吕布,后于199年归顺曹操麾下。张辽最著名的两场战役就是白狼山之战和逍遥津之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要征讨袁尚、袁熙与乌桓。张辽随同曹操北伐,途中遇上乌桓军,张辽斗志昂扬,力劝曹操接战。曹操十分欣赏张辽的斗心,又看见乌桓的军队尚未排成阵形,于是将自己的麾旗授予张辽暂用,任命张辽为前锋出战,乌桓军大惊,单于蹋顿更被张辽所斩。这就是著名的白狼山之战。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又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这就是威震逍遥津。张辽更是为后世历代所推崇,张辽排第一当之无愧。

这就是我认为的五子良将排名,你怎么看呢?

【原创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编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