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亭失守后,马谡成为了蜀国北伐失败的罪人,于是就由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遵从刘备的遗嘱,他认为马谡除了年轻气盛之外,也是一位可塑之才,所以诸葛亮一直在提携马谡,给他提供历练的机会。

白眉马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在三国时期,刘备夺取荆州后,得到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了马氏五常中的季常与幼常。

马氏一门有五位才子,他们分别是老大伯常,老二仲常,老三叔常,老四季常,老五字幼常。在两汉时期,家门都有“伯仲叔季”的排序。

长子一般都用“伯”或“孟”来作称谓,例如孙策是孙坚的长子,他的字就叫伯符,孙权在家排行老二,他的字就叫仲谋。

马超、马休、马铁、马岱,马超排行老大,他的字就叫孟起,所以在两汉时期,“伯”在姓氏的排位应用中,意思同“孟”字。

马氏五常在历史上都是荆襄名仕,但是只有季常与幼常入仕为官,季常既是马良,幼常既是马谡。

马良是马氏五常中最优秀的一个,因为他的眉毛中有白毛,因此世人称他为“白眉马良”。

马良是马氏五常中最先效力于刘备的,任职荆州从事。刘备夺取西川之地后,马良曾经出使东吴,为孙、刘联盟续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备称帝后,马良被任职为蜀国侍中。这个侍中的职位要凌驾于侍郎之上,属于皇帝的直属官员,由皇帝亲自调度。那么,侍中相当于什么职位呢?其实,侍中这个职位就跟宰相差不多。

公元222年,刘备起兵攻打东吴,马良随征。但是,刘备与孟获大军却被东吴陆逊大败于夷陵,马良死于乱军之中,刘备败逃白帝城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

这位卓越的才子,就这样陨落在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中,享年36岁。

马氏幼常

马家幼常既是马谡,马谡在踏入仕途之后,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因为马谡喜好讨论军国大事,所以马谡就成为了诸葛亮的门徒。

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南中的雍闿也开始反叛蜀国,投靠了东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就曾问过马谡,要收复南中该如何实施。

马谡表示,南中异族一直以来都是蜀国的隐患,但是此时不宜强攻,因为北方有曹魏,东边有东吴,要想收复南中地区,只能以劝降为主,攻城为辅,以攻心为上,攻伐为下。

诸葛亮觉得马谡分析得很透彻,南中讨伐战中,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斩杀了雍闿,劝降了南蛮孟获,赦免了一起造反的南中官员,使得南中再次归附蜀汉。


因此,马谡深得诸葛亮的赞赏,于是马谡从县令一跃成为地方要员,他被诸葛亮任职为越嶲太守。

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北伐,马谡以参军的身份随行。光从马谡的参军身份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是非常器重他这个门徒的。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分为两部分:

第一、由赵云与邓芝从陕西汉中北面出击,占据主要军事要道,但赵云与邓芝只是北伐的疑兵;

第二、由诸葛亮亲率10万大军出祁山,直接进入魏国境内。

本来担任诸葛亮中军的先锋应该是由上将魏延或吴壹担任,但是诸葛亮为了提拔马谡,将大军的先锋将军交给了马谡。

失利街亭

还记得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吗?“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遵从刘备的遗嘱,他认为马谡除了年轻气盛之外,也是一位可塑之才,所以诸葛亮一直在提携马谡,给他提供历练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的北伐先锋部队由马谡与王平统领,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但是,马谡自认为自己熟读兵书,却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将先锋主力驻扎在一座孤山之上。

魏国名将张郃,率领魏军主力直接切断了马谡先锋军的水源,导致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散仙君:其实,在马谡与王平二人中还有诸多疑点。马谡作为信任先锋主将,没有什么实战经验,而且也不是将门出身,在他成为先锋主将之后,蜀国的诸多老将都心有不服。


王平与马谡的关系很直白,俩人并不是至交,只能算是普通的同事关系。在马谡占据街亭时,可能是王平怂恿马谡把军队驻扎在孤山之上,这也是臣子之间常见的争权现象,在封建社会,这种互相挖墙脚,互相挖坑的争权现象是常有之事,屡见不鲜。

所以,关于马谡街亭失利有两种可能:

第一、马谡高傲自大,好大喜功,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所以他一意孤行,导致街亭惨败。

第二、马谡与王平明争暗斗,被挖坑陷害,导致他兵败身亡。

三种结局

街亭失守后,马谡成为了蜀国北伐失败的罪人,于是就由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但是,我们从《三国志》正史中,却找到了马谡的三种结局,这三种结局都是出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之手,下面我们来看看马谡街亭惨败后的结局。


第一、《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马谡兵败后,没有回去见诸葛亮,而是选择了逃逸,后来诸葛亮罢免了知情不报的向朗。

第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说马谡兵败后,被诸葛亮军阀处置了,并明示三军。

第三、《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马谡兵败后,被诸葛亮收监下狱,后来死在了狱中。

散仙君:以上三种结局,看似毫无联系,但是散仙君还是从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马谡街亭兵败后,导致北伐大军退居汉中,他知道自己犯的错误不可饶恕,于是畏罪潜逃了。

而诸葛亮也的确下达过要将马谡军法处置的命令,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了。马谡逃跑之后,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罢免,后来诸葛亮下命令公示马谡的罪状并通缉马谡,马谡被抓捕归案后,却在大牢中病故,后来诸葛亮宣布马谡已经伏法。

但是民间也有一种说法,他们认为马谡潜逃后改名换姓叫宁随,诸葛亮死后,马谡又以宁随的身份进入蜀国为官,但这只是民间的传闻,没有史料依据,因此可信度不高。

也只有这个设想才能把这三种结局统统联系在一起,要不然陈寿当时写马谡的时候,岂不是很矛盾?如果你有任何猜想,请把你的观点写在评论区,我们一起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