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看過《我是餘歡水》的觀衆,除了對電視劇所呈現出的生活感同身受外,可能也會對其中滲透出的反諷印象深刻。近年來,一些影視劇作品聚焦現實題材,但不少流於懸浮,《我是餘歡水》雖然也有一些模式化、速成化的創作,但它試圖以荒誕故事包裹現實精神,讓觀衆能夠看到社會生活的一個個切面,並在審視他人生活後多多少少生出自省的動力。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你好!

最近,一部網絡電視劇《我是餘歡水》引發了很多討論。在電視劇動輒四五十集、甚至六七十集的今天,僅僅12集的《我是餘歡水》的確讓人耳目一新。緊湊利落的節奏,準確到位的表演,再配以誇張荒誕的故事,讓電視劇甫一開播,就受到了不少關注。而隨着劇集不斷推進,“人人都笑餘歡水,人人皆是餘歡水”的討論,也讓更多人感受到這部電視劇在戲劇性的誇張背後所包含的對現實人生的映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劇中的餘歡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他沒有光鮮亮麗的生活,而是在來自家庭、職場、朋友等各方面的壓力之下,得過且過地活着,身上滿是被生活磨平棱角後的膽小懦弱、退讓隱忍。而這樣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夠引發觀衆共情,可能正是因爲,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以“餘歡水式”的方式活着,但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會面臨“餘歡水時刻”——它可能是因爲忘記買牛奶這樣的小事就引發的一場家庭爭吵,也可能是因爲要去接放學的孩子而無法兼顧工作的無奈選擇……就像餘歡水的扮演者郭京飛所言,“生活,沒有那麼多盡如人意,誰都可能是處在夾縫中的那個”。

創作者正是將這些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面臨的困境、抉擇、無力打撈了出來,切入生活的肌理,讓劇集有着更爲細膩的生活顆粒感,也在這種具象化的呈現中不斷引發觀衆的共鳴。所以纔會有一些觀衆在看了電視劇後,忍不住感嘆:“是誰偷窺了我的生活?”

而看過《我是餘歡水》的觀衆,除了對電視劇所呈現出的生活感同身受外,可能也會對其中滲透出的反諷印象深刻。《我是餘歡水》是一部喜劇,但在嬉笑怒罵的外衣之下,它還有着批判現實的內核。跟隨着創作者爲餘歡水設定的各種荒誕、逆襲、反轉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種種滑稽的現象,也直麪人性的弱點。家庭關係中的冷漠與失衡,社會對待“失敗者”的態度,將餘歡水包裝成“抗癌鬥士”背後的複雜利益,等等。善與惡、黑與白,通過幽默、荒誕的故事折射出的人生百態,讓我們的笑包含着更爲複雜的意味。

近年來,一些影視劇作品聚焦現實題材,但不少流於懸浮,《我是餘歡水》雖然也有一些模式化、速成化的創作,但它試圖以荒誕故事包裹現實精神,讓觀衆能夠看到社會生活的一個個切面,並在審視他人生活後多多少少生出自省的動力。

《我是餘歡水》帶給我們的第一重反思在於,一個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爲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在電視劇最後一集,劇中的主要人物聚在一起,被迫講出自己做過最陰暗的事情。而每個人也在對自己的剖白中勾勒出人生的軌跡,讓觀衆看到或者因爲一句謊言、或者因爲一閃念的私心的行差踏錯,會將一個人塑造成什麼樣子,會將一個人的人生推向怎樣危險的邊緣。

而另一重反思在於,如果能夠重活一遍,我們又能活成什麼樣子?在電視劇結尾,餘歡水到底是愛情事業雙豐收、走上人生巔峯,還是一個人形單影隻地離開,抑或是已經死去?其實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但經歷生死的餘歡水,唯一篤定的是,自己要“重活一遍”。其實這也是拋給所有觀衆的一個問題,如果身處生活的夾縫之中,我們是否有勇氣去換個活法?如果生活欺騙了我們,我們是否依然會選擇愛和善良?

當然,撥開內容層面上的表達,其實《我是餘歡水》在創作上也是一種創新實踐,代表着近年來網劇短劇集、精品化的創作嘗試。我們期待着有更多這樣的創新表達,也希望影視作品能以更豐富、更多樣的形式演繹更好的故事。

這正是:

半生逆旅長太息,一朝改變得“逆襲”;

生活百味需體驗,愛與勇氣莫相棄。

大家晚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