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中了楚国的计
继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文公和楚庄王陆续崛起。齐桓、晋文称公,因为齐国和晋国都是侯爵国,这个公不是它的封爵,而是尊称。楚庄称王是因为楚国乃子爵国,是南蛮少数民族政权,西周中期才被天子册封的。楚国国君嫌地位低,所以干脆自称为王,跟天子平起平坐。当时的天子周昭王不高兴了,亲自去楚国讨个说法。楚国人听说天子要来,准备了一艘船迎接他,周昭王特别高兴,以为楚国人害怕了,知道自己做错了。谁想到是因为楚国蛮人嫌周人扰民,设计用胶水粘的船身,昭王一上船才开了没多久就散架了,周天子一行人全部落水葬身鱼腹。可见这个楚国的南蛮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民族。
周天子的南征失败导致整个周朝的神话破灭,王朝由盛转衰。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竞相称霸。吴越两国在长江流域,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苏州,越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绍兴。那个时候,江南就已经开始得到了初步的开发。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是牛人。
嬴驷时期,秦楚有联姻,因此一直交好,而嬴稷登基之后,芈太后虽一直主张秦楚交好,可楚国却阻碍的秦国东出,让秦国领土不能连接到一块,而嬴稷又是一位胸怀天下的秦王,因此秦国楚国必须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告诉天下人谁才是霸主。
秦昭王七年,嬴稷为了给楚国展现实力,并打通东出要道,于是以舅舅华阳君芈戎为帅,兵法楚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楚国大军,斩首3万多人,而楚国名将也身死,秦国又顺势占领襄城,并建立要塞,以防楚国突袭
两年之后,秦军继续攻打楚国,并一举拿下楚国16座城池,使楚国元气大伤。之后秦国由于跟韩魏赵作战,加上楚国衰弱,嬴稷只好放弃对楚国的继续征战。
随着秦国国力的强大,而楚国又富饶,为此嬴稷以司马错为帅,占据楚国黔中等地,而楚王只能割地求和,以求生存,嬴稷知道斩草除根,必须把楚国打疼了,才能为以后一统奠定根本,于是以白起为帅,兵法楚国郢都,以大水灭杀楚国10万余人,并烧毁楚国王陵,而楚王只好退守,并新立国都,跟秦国求和。
经过连年征战,楚国输多胜少,楚王害怕与秦国交战,而楚国又一直受到秦国兵锋的威胁,楚王只好忍辱负重,不跟秦国正面交锋,并联合其他各国对秦,但是都被秦国瓦解。
楚国也曾是霸主,楚威王时期,令六国闻风丧胆,可到了楚怀王,却沉迷声色,重用奸臣,远离贤臣,导致楚国国力衰弱,而楚怀王却依旧活在霸主的梦中,却不知道楚国这搜大船已经漏水了,因此楚国之败,败在楚王身上。
嬴稷对楚国的六次大战,让楚国失去了跟秦交战的底气,楚王也只能仰秦王之鼻息,可惜了。
周昭王北兵南下,为汉水所阻,四处征调船只渡河,早已依计用事的楚国人假装民夫,将大批用树胶粘接的船只献给了周军。周军用征调而来的船只渡河,船行进到了河的中间,树胶融解,船板分散,许多兵士掉入水中,北方人大都不识水性,不会游泳,基本上都溺水而亡。周昭王虽贵为天子,身为统率,也落入水中,魂丧汉水。周王朝的大军还没有进入到楚国境内,就已损失殆尽,侥幸活命者唯有落荒而逃。历代周王都以天子自居,昭王伐楚不得,却死于楚国的雕虫小计,此事被周人视为奇耻大辱。为了避免遭他人耻笑,周人想尽一切办法隐瞒此事,记载周朝史事的史官更是讳莫如深。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如此大规模的用兵,其原因和过程不见于周朝文字记录的真正原因。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的一句话道破了天机:“昭王瑕南巡不返。不赴,讳之。”而《帝王世纪》也明确地说:“周人讳之。”
尽管周朝的史官小心谨慎地隐瞒了此事,但是昭王死于南征之中的楚国人之手的客观事实还是不胫而走。否则,这次战役就不会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蛛丝马迹。我们也就无从知道在西周之时,还会有如此惊心动魄的周楚大战了,也许我们就会作出楚国人还仍然心安理得地躺在周王室温暖的怀抱中,不思进取呢!否则,也就没有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在公元前656年的召陵会盟前,为了阻止楚国人北上,保护中原各诸侯国的利益不受侵犯,而率八国联国南下厉词质问楚国人:“昭王何以南征不返?”在齐桓公八国联军的阵前,楚国使者屈完,为免国人生灵涂炭,惨遭不测,一面与对手斗智斗勇,一面承诺继续向周贡奉苞芧,以求与联军和解。但对于“昭王死于南征之途”的责问,屈完却不卑不亢地回答:“君其问诸水滨!”
昭王伐楚,遭受了灭顶之败,强大的西周王朝自此开始走上由盛而衰的道路,楚国以弱胜强,势威大增,不仅叫周边小国闻风丧胆,而且令中原各国刮目相看。楚国正式走上了与周分庭抗礼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