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中了楚國的計
繼齊桓公稱霸之後,晉文公和楚莊王陸續崛起。齊桓、晉文稱公,因爲齊國和晉國都是侯爵國,這個公不是它的封爵,而是尊稱。楚莊稱王是因爲楚國乃子爵國,是南蠻少數民族政權,西周中期才被天子冊封的。楚國國君嫌地位低,所以乾脆自稱爲王,跟天子平起平坐。當時的天子周昭王不高興了,親自去楚國討個說法。楚國人聽說天子要來,準備了一艘船迎接他,周昭王特別高興,以爲楚國人害怕了,知道自己做錯了。誰想到是因爲楚國蠻人嫌周人擾民,設計用膠水粘的船身,昭王一上船纔開了沒多久就散架了,周天子一行人全部落水葬身魚腹。可見這個楚國的南蠻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民族。
周天子的南征失敗導致整個周朝的神話破滅,王朝由盛轉衰。到了春秋晚期的時候,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競相稱霸。吳越兩國在長江流域,吳國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蘇州,越國的都城就在今天的紹興。那個時候,江南就已經開始得到了初步的開發。陸續稱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在歷史上被統稱爲春秋五霸,個個是牛人。
嬴駟時期,秦楚有聯姻,因此一直交好,而嬴稷登基之後,羋太后雖一直主張秦楚交好,可楚國卻阻礙的秦國東出,讓秦國領土不能連接到一塊,而嬴稷又是一位胸懷天下的秦王,因此秦國楚國必須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告訴天下人誰纔是霸主。
秦昭王七年,嬴稷爲了給楚國展現實力,並打通東出要道,於是以舅舅華陽君羋戎爲帥,兵法楚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楚國大軍,斬首3萬多人,而楚國名將也身死,秦國又順勢佔領襄城,並建立要塞,以防楚國突襲
兩年之後,秦軍繼續攻打楚國,並一舉拿下楚國16座城池,使楚國元氣大傷。之後秦國由於跟韓魏趙作戰,加上楚國衰弱,嬴稷只好放棄對楚國的繼續征戰。
隨着秦國國力的強大,而楚國又富饒,爲此嬴稷以司馬錯爲帥,佔據楚國黔中等地,而楚王只能割地求和,以求生存,嬴稷知道斬草除根,必須把楚國打疼了,才能爲以後一統奠定根本,於是以白起爲帥,兵法楚國郢都,以大水滅殺楚國10萬餘人,並燒燬楚國王陵,而楚王只好退守,並新立國都,跟秦國求和。
經過連年征戰,楚國輸多勝少,楚王害怕與秦國交戰,而楚國又一直受到秦國兵鋒的威脅,楚王只好忍辱負重,不跟秦國正面交鋒,並聯合其他各國對秦,但是都被秦國瓦解。
楚國也曾是霸主,楚威王時期,令六國聞風喪膽,可到了楚懷王,卻沉迷聲色,重用奸臣,遠離賢臣,導致楚國國力衰弱,而楚懷王卻依舊活在霸主的夢中,卻不知道楚國這搜大船已經漏水了,因此楚國之敗,敗在楚王身上。
嬴稷對楚國的六次大戰,讓楚國失去了跟秦交戰的底氣,楚王也只能仰秦王之鼻息,可惜了。
周昭王北兵南下,爲漢水所阻,四處徵調船隻渡河,早已依計用事的楚國人假裝民夫,將大批用樹膠粘接的船隻獻給了周軍。周軍用徵調而來的船隻渡河,船行進到了河的中間,樹膠融解,船板分散,許多兵士掉入水中,北方人大都不識水性,不會游泳,基本上都溺水而亡。周昭王雖貴爲天子,身爲統率,也落入水中,魂喪漢水。周王朝的大軍還沒有進入到楚國境內,就已損失殆盡,僥倖活命者唯有落荒而逃。歷代周王都以天子自居,昭王伐楚不得,卻死於楚國的雕蟲小計,此事被周人視爲奇恥大辱。爲了避免遭他人恥笑,周人想盡一切辦法隱瞞此事,記載周朝史事的史官更是諱莫如深。這就是爲什麼對於如此大規模的用兵,其原因和過程不見於周朝文字記錄的真正原因。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的一句話道破了天機:“昭王瑕南巡不返。不赴,諱之。”而《帝王世紀》也明確地說:“周人諱之。”
儘管周朝的史官小心謹慎地隱瞞了此事,但是昭王死於南征之中的楚國人之手的客觀事實還是不脛而走。否則,這次戰役就不會在我國的歷史上留下蛛絲馬跡。我們也就無從知道在西周之時,還會有如此驚心動魄的周楚大戰了,也許我們就會作出楚國人還仍然心安理得地躺在周王室溫暖的懷抱中,不思進取呢!否則,也就沒有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在公元前656年的召陵會盟前,爲了阻止楚國人北上,保護中原各諸侯國的利益不受侵犯,而率八國聯國南下厲詞質問楚國人:“昭王何以南征不返?”在齊桓公八國聯軍的陣前,楚國使者屈完,爲免國人生靈塗炭,慘遭不測,一面與對手鬥智鬥勇,一面承諾繼續向周貢奉苞芧,以求與聯軍和解。但對於“昭王死於南征之途”的責問,屈完卻不卑不亢地回答:“君其問諸水濱!”
昭王伐楚,遭受了滅頂之敗,強大的西周王朝自此開始走上由盛而衰的道路,楚國以弱勝強,勢威大增,不僅叫周邊小國聞風喪膽,而且令中原各國刮目相看。楚國正式走上了與周分庭抗禮的道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