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5000年的风采,是每个华夏子孙的骄傲。

而在这5000年的历史中,华夏大地上诞生了很多让人赞不绝口的“神器”,我们现在称之为文物,而对于古人来说,很多物品,绝不单单只是一件物品,它们还有另外的象征意义。

就拿古代的统治者来说,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一再向人们贯彻君权神授的观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物品被统治者所“神化”。

说到这,您会想到哪些华夏的至尊神器呢?

飞鱼想到的是传国玉玺、尚方宝剑、华丽龙袍……

但是似乎这些都是从封建帝制才开始出现的物品,那么在秦朝之前的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哪件物品被誉为至尊神器呢?

是鼎,是夏禹铸造的九鼎。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

夏禹掌控了天下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然后让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出了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每鼎象征一州,九鼎也就指代九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朝都城。


后来随着王权的更替,新出现的政权,也把拥有这九鼎作为掌控天下的依据,九鼎也就成为了权力的象征。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地位逐渐下降,诸侯强势崛起,周王室所拥有的九鼎,也成为了诸侯觊觎的对象。

而战国时期的大国秦国和楚国都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的事迹记载,既然强大的战国诸侯都想得到九鼎,那么周王室把它拱手送给齐国,齐国为何却没要?

这是因为有一位叫颜率的臣子起了关键作用。

九鼎成为了烫手山芋。

战国时期的周王室是悲催的,周天子更是沦为了笑话,天下诸侯四起,即便是当时的二流小国,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而周天子所能管辖的土地,也仅仅只剩下了洛阳周边200里的土地。

战国时期有实力才有说话权,周王室没有实力,自然没有说话权,当真是落地的天子不如诸侯,不过这还不是周王室的悲催之处,因为天下诸侯都在打他的主意,尤其是他占据的九鼎,天下诸侯都想据为己有,毕竟有了鼎,也就有了统一天下的理论支撑。


当九鼎成为了烫手的山芋之后,周天子就过得不快乐,他一边想要把九鼎给“送”出去,一面又碍于颜面,还想保留对九鼎的支配权,这种矛盾心理,想想也没谁了,周天子看着具有无上荣光的九鼎,心情也是复杂到极点。

不过好在这九鼎太重了,想要移动并不容易,这九鼎具体有多重呢,《战国策·东周策》记载:

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

,这意思就是想要移动一个鼎需要90000人,想要移动九鼎那就需要810000人。

说到这,有些人或许就说了,现在称重器具那么发达,直接称称不就好了,可惜的是,九鼎的下落已经成为了一桩未解之谜,至今依然没有找寻到九鼎中的任何一个。

秦国兴师索求九鼎。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日益强大,这更让周天子如坐针毡,原因也很简单,周天子的洛邑和秦国的势力范围离得太近了,只要秦国不高兴,分分钟都能灭了周王室,秦国想灭周王室,又不能明目张胆地进攻,虽然周王室没有权威,但是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所以秦国就起兵向周王室索要九鼎。


周王室闻讯秦国来要九鼎,看着气势如虹的秦兵,在洛阳周边列阵以待,周王室慌了,当然心里也很不爽,但是面对强秦,周天子也只有哑巴吃黄连,不过好在周王室还有一位能人,此人便是颜率。

战国策中第一位横空出世的谋士。

颜率,此人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他却是战国策中记载的第一位谋士,按照当时的话说,那就是出色的纵横家,是周王室合格的忠臣。

当他听说了秦国兴兵求九鼎的事情之后,感觉这事不能忍,他不能放任秦国那么嚣张而不管不问,于是颜率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诸侯都想要九鼎的心态,把秦国的矛头转向其他诸侯。

被颜率瞄上的是哪个诸侯呢,是齐国,因为当时齐国是东方大国,和秦国的综合国力不相上下,想要遏制秦国的嚣张气焰,也只有齐国才能做到。


于是颜率就出使去了齐国,见了齐国的大王——齐宣王,颜率倒也不客气,直接就对齐王说:

秦国太不像话了,竟然兴兵要抢九鼎,最值得我们敬爱的周天子想着,秦国虽强,但是曾经一度都是蛮夷之国,是不讲究礼仪的,周天子就想把九鼎送给咱们齐国,这样的话,齐国不仅能获得挽救王室的美名,还能得到梦寐以求的宝鼎,按照数学老师的话,就是绝对值啊。

这一番忽悠下来,齐王还真当真了,既然如此,那就是没什么好说的,直接兴兵五万,并且派大将陈臣思去救援东周王室。

既然齐国出兵了,齐国也感觉到讨不到便宜,于是就撤了兵,秦国撤兵,齐国没有任何损失就实现了保周的计策,齐王很开心,接下来就该颜率兑现诺言了。


于是乎,齐王向周王室发出兑现诺言的请求,周天子又忧心了,因为他觉得齐国什么都没有付出,就能得到自己的九鼎,这笔买卖太亏了,于是又找到了颜率,把自己想要赖账的心愿表露了出来。

谁知道,颜率并不慌,反而把这事又给揽了下来,再度出使齐国。

见了齐王的颜率,张口第一句就是:

我们天子感谢齐国的解危之恩,愿意兑现诺言,交出九鼎,只不过想多问你们打算怎么把九鼎给运回齐国呢?

是啊,这件事齐王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一时间懵圈了

,不过从洛邑到齐国也就两条路,第一条是借道魏国,第二条是借道楚国。

于是齐王就把这两条路都说给了颜率听,颜率听了自然连连摇头,因为他认为无论取到哪个诸侯国,他们都会把九鼎据为己有,并且罗列出了123,把齐王说的一直点头。


周王室答应了给九鼎,齐国却没有路可以把宝鼎运回齐国,说来说去,齐王终于醒悟了,直接恐吓颜率:

好你个颜率,说来说去,周天子还是不想给我九鼎呗?

颜率却直言:

我们不敢欺瞒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只要大王决定走了走哪条路,随时都可以去洛邑运鼎,我们秉承的原则是童叟无欺哦。

结果齐王也没能想出一条安全的道路,最终索要宝鼎一事也作罢了。

由此可见,

周王室把九鼎拱手送给齐国,齐国并不是不想要,而是没能规划出一条安全的道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毕竟在当时诸侯以利而交,九鼎作为权力的象征,强大的诸侯国都想得到,齐国从轮从魏国借道还是从魏国借道都不是万全之策。

盲目运鼎很可能演变成,齐国出力不讨好,最终为他国做了嫁衣。


颜率则是准确地看到了这点,并且利用了这点,不仅让齐国出兵解了秦国兴师求鼎之危,还让齐国得不到周王室许诺的九鼎,当真是出色的纵横家。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次求鼎事件虽然经过颜率的智谋,使得周天子保住了九鼎,但天子颜面却也丢尽了,想想也是,作为曾经的天下主宰,却沦落成为了靠耍些小心思来自保,说不丢人那就是假的。

所以,

颜率即便为周天子保住了九鼎,也无法挽救周王室被诸侯所灭的必然结局,这是颜率所无能为力的。

格外说明,《战国策·东周策》以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为开篇的,但是这其中并没有准确记载兴师求鼎的具体是哪个秦王,不过根据时间和相关人物的话,飞鱼认为此人应该秦惠文王。


说到这很多人或许会说,历史上明确记载了秦武王去洛阳举鼎了,这位秦王应该是秦武王才对,不过这样的话又与《战国策·秦策》中的记载相矛盾,因为秦武王去了洛阳确实是举了鼎,而且还被鼎给砸死了,之后秦国匆忙退兵。

在秦武王举鼎这次事件中,我们没能看到齐国的出兵救援周王室的影子,再说了秦武王作为崇尚武力的主,又怎么会畏惧齐国出兵,再结合齐宣王的活动的年代,故作此推论,如有其他观点,还请指教哦。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战国策·东周策》、《战国策·秦策》、《战国策·齐策》,《史记·秦本纪》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