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飞哥采风另一种意境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遵从道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而不是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不仅是圣人之道,也是领导者的行为准则。这也是管理的智慧,即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
那么,如何做到“不争”呢?老子提出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的警示。
“自见者不明”是指领导的顽固意见不为人民所承认,也不明智。我们要多听听意见,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凝聚人民的智慧。
“自是者不彰”是指领导者的自我正义不明显。权力是领导者赖以生存的手段,但也容易使领导者产生“排他性”意识,即自以为是。这是领导的大忌。
自伐者无功意味着一个领导者不能靠自吹自擂来获得成功。领导者应该记住,成功是靠团队整体的力量取得的,而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自矜者不长”是指领导者的傲慢不适合当领导者,也不能长久。以功绩和才干为荣不符合大道的要求,也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欢迎。
战国时期,经过多年的丛林战争,原来的100多个国家只有20个,其中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最为强大。后来,人们称这七个国家为“战国七雄”。从七国兴衰的过程来看,魏国是“无为而治”道路兴衰的典型代表。
战国七雄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国,其国力也是七国中最强的。公元前445年,魏文候上台后,从世界各地招收人才,任命了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一大批人才,率先进行全面改革。比如,在政治领域,采取择优录用的政策,把世界各地的人才聚集到魏国;在经济领域,创设“什一之税”的税收,使国力越来越强;在军事领域,实行“武卒”的选拔任用制度。是为了大幅度提高兵力而实施的。改革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富强的国家。
当时,魏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这是其他诸侯无法比拟的。然而,魏国地理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它位于腹部的心脏,被称为“天下之胸腹”。它被列强包围,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北有赵国。它是典型的“四线之地”。然而,魏朝几代统治者对这一点缺乏清晰的认识。他们从四面八方进攻,在四面八方树敌。他们被周边国家憎恨。在决定魏国命运的马陵之战中,魏国的主要对手是齐。然而,在生死攸关的战斗中,他们与汉、秦、楚等国并肩作战。他们一开始就被打败了,一结束就被孙膑的“围魏救赵”计划打败了。
当时,魏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如果采取“无为而治”的战略,默默无闻地维护自己的荣耀,储备自己的能量,全力防范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齐国,优先对周边国家进行外交和解,避免争端,桂林和马陵不会惨败。但是,魏国没有谈斗争战略,采取了“贫兵军国主义”的方针,频繁使用外国军队。尤其是桂林战争遭到严重破坏后,没有休战休整士兵,但仍然没有遗憾。在国力和军力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对韩国发动了攻击。韩国向老对手齐国寻求帮助。齐军按照孙膑的作战方针,采取揭假、瞒真、诱敌深入的方法,又一次攻打和打败了魏军,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当时,秦国趁虚而入,在渭河以西大面积侵占土地,占领了一些重要的军事城镇,扩大了兵力。从那时起,魏国变得虚弱,最终被秦国毁灭。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只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就摧毁了山东诸国,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从东到海,南到岭南,西到甘青高原,北到内蒙古、辽东,建立一个空前的封建统一国家。
杜牧在《阿房宫赋》年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是为什么呢?
秦朝与六国的统一,当然与秦朝在本地区的有利地理位置和用人能力、强国富民、不断增强秦朝的国力有关。当时,秦国客观上有许多有利条件,如占领关中、汉中和后来的巴蜀地区,这些地区是山林水秀的富饶沃土,“为九州膏腴”。秦朝征服的周少数民族国家“畜牧业是世界的风尚”。《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十分之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此外,秦国东部地区处于危险地带。它可以先发制人,后发制人,为摧毁山东六国提供了条件。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六国本身正在与邻国争夺实力。
当时,关东的地形很长。苏秦是六国的宰相。他主张山东六国从燕到楚,从北到南,联合起来反对秦,争取“合纵”的自我存在。张仪主张以秦国为中心,与山东任何一个国家分头作战。六国四分五裂,山东六国一个接一个解体,称之为“连横”。然而,山东六国争霸斗争中的矛盾和弱点却被秦国利用。秦国“远交近攻”和“离间”的政策分化,瓦解了山东六国的“合纵”。
在这7个国家中,韩国和燕国最弱,没有资本与其他5个国家竞争。除秦国外,其他四国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土地侵占和扩张,都是由强盛走向衰败的。
例如,如前所述,魏国因魏惠王而衰落。自魏文候、魏武侯大力治理以来,魏国的势力日益强大。除了幅员辽阔外,韩、赵、魏联合起来最强,其他国家也难以与之抗衡。但是,魏惠王来后,他雄心勃勃地吞并邻国,多次进攻韩和赵,却遭到协助赵的齐军的毁灭性攻击。此后,魏国国力日益下降,江河不得不从安邑(今山西安邑)流向大梁(今河南开封)。由于后世帝王未能挽回颓势,最终被秦国消灭。
赵国也是如此,赵国毁于赵孝成王。赵国与秦国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秦国为韩国上党县而战。与秦国相比,赵国在国力和军事实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可是利令智昏的孝成王仍然要与秦国争夺这块土地,最终以赵国的失败告终。40万士兵投降后,全部被秦军活埋,几乎导致赵国灭亡。后来,赵虽奋力抗争,但仍难以抵挡秦的强大进攻,赵终于被秦吞并。
如果六国能够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依靠六国的领土和军事力量,就不可能被秦国毁灭。尽管秦始皇统一六大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历史经验也告诉了领导人“为而不争”的道理。
《道德经》里,“不争”字出现了九次,充分体现了老子“不争”的政治思想。当然,老子的“不求”思想并没有告诉人们不要进取、不要创新。“为”本身就是一种“斗争”,否则,无论是在竞争的时代,还是在竞争的社会,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然而,老子所说的“斗争”,是一场权力、利益的斗争,毫无意义。在这里,“为”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根本,而老子的“不争即争”则打破了“不争而为”的神秘。如果我们想对老子的思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宋元学案》中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胜人人必耻,下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它的真理在于对羞耻与快乐、竞争与尊重之间关系的微妙把握。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