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比捱打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國際不打小孩日”的來源

在美國有一個叫有效管教中心的機構,他們在1998年的時候發起了一項活動——“停止體罰孩子”,截止2011年時,已經有上百個國家民間組織呼應了這項活動。於是乎,每年的4月30日就成了國際不打小孩日。他們的口號也是非常的有意思:

“請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父母的體罰方式更多的時候是使用暴力手段,要是控制不好“度”,可能就會在孩子的身體和心理上多出幾塊淤青。但是,對於孩子,父母最嚴厲的方式並不是打,而是語言暴力。

4月17日晚上10點,上海盧浦大橋,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從大橋上一躍而下,後面緊跟來一個婦女試圖抓住他,但未能成功。之後,這個婦女癱坐在橋上捶地痛哭,她便是這個少年的母親。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比捱打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整個過程不過幾十秒,卻讓人心驚膽戰。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竟是最平常不過的“語言暴力”。

不知道什麼時候,語言與暴力產生了聯繫,但這無數血證告訴我們語言暴力有時候比直接暴力更有傷害力,更可怕。

2016年6月13日,小斯的屍體在渠江河面上被找到,他的父母見到自己兒子的遺體不禁放聲痛哭。他們應該哭,但不只是喪子之痛,更多的是懺悔的淚,因爲正是他們一步一步將自己的兒子害死。在案發不久後,民警發現了小斯的“絕命書”。書中的內容是這樣的:

“有點什麼事就被打罵,考98分都被打罵,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父母的愛……”

“後來到了高中,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電話給我媽說了,我媽說才73名,呵呵,我在電話另一邊都快氣哭了。這裏競爭多激烈啊,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名家長都有獎,而我呢?”

“後來我越來越反感我爸,心情幾乎沒好過,我就故意不學習,然而他打電話第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在達外讀了?我跟你轉到其他學校去,莫浪費老子的錢……”

讀之讓人動容,更讓人憤慨。不少人說我們年輕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耐挫性不夠,可有多少家長曾反省過自己,憑什麼要讓別人承受你的一次次“犯罪”!你不是刀子嘴豆腐心,你就是壞!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比捱打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前不久,我們在校園裏禁止了“語言暴力”,卻忘了家庭纔是語言暴力的高發區。我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守護不好這個職責,而妄想孩子有好的素質,無異於緣木求魚。

《少年說》中就展現了一個母親的日常:“你一點小成績就樂成這樣,你看看別人。”

“考這點分,你好意思嗎?你對得起我嗎?”

“你看看人家吳迪!”

小女孩一邊哭一邊委屈地說:“我知道別人很厲害,但是我自己也很努力,爲什麼你就看不到呢?”

“每次成績發下來,你就說,哇,別人的數學好厲害,英語好厲害,什麼都好厲害,爲什麼你總這樣打擊我!”

母親在臺下反駁說:“因爲我認爲在你性格里頭,不打擊會有點飄”。

女孩哽咽地說不出來話,哭着跑下了臺。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比捱打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這副場景是否很熟悉?這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家庭教育,在這一點上我們傳承的非常好,幾乎將自己童年的教育完全搬到了下一代身上,自己曾經的痛苦也留給了我們下一代。最可怕的是我們從來不覺得這有什麼錯,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究竟還要多少悲劇發生,我們才能反省自己?

也許有家長覺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批評”是必不可缺的。可請注意,“批評”和“辱罵”完全是兩回事,我們有多少語言真正屬於教育?我想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將生活的不滿宣泄在孩子身上,與教育背道而馳。

對待孩子,有時候也很簡單,我們應該多鼓勵,多傾聽,多關心,多尊重。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比捱打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1.首先不要上來就指責孩子

不管怎麼樣,家是一個人最可靠的港灣,就像上邊那個網友留言,有時候就是想找家人說說,但是如果從家人那裏得到的卻依舊是指責,這比別人和他吵架更讓他難受,因爲,沒有了家人的支持,他就沒有了退路。

2.學會傾聽

我記得看過一本書上說,爲什麼人要長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意味着讓人要多聽,不要總是說。與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在面對這個世界時,既有稚嫩,又有想證明自己的迫切。

3.情緒激動時學會閉嘴

人在情緒激動時很難保持理智,既然孩子屬於非理智狀態時,這時候父母也要學會轉彎,不要直接和孩子犟下去,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和自己犟是不尊重自己,被激怒,一定要孩子怎樣做才成。

古語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以後的人生。爲人父母,既然給了孩子生命,那就不該讓孩子的人生輸在父母手上。父母是第一次當父母,但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請在孩子的世界裏,做那個點燈的人,別做那個關燈的人。給絕境中的他們一點點耐心,哪怕只有13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