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是说朝廷权臣不作为,就会被包拯弹劾。包拯担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发现了曾数任转运使的王逵出现了问题,王逵巧立名目剥削百姓财务,直接导致了百姓怨声载道。

历朝历代中,都出现了像包公一样的人,这些人大部分都名留青史。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包拯了,当时来说,包拯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现如今的包拯已经成为了北宋的名臣,更是后世学习的典范,他的铁面无私和刚正不阿,就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从秦朝建立之后,古代就进入了封建王朝时期,随着朝代的不断发展,每一个朝代中都会出现贪腐官员。历史上最有名的贪腐官员就是和珅了,不过和珅在乾隆帝时期是悠然自得的,到了嘉庆帝继位之后,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那么在北宋时期,仍然出现了很多贪腐官员。也就是在这时候,出现了包拯这样的人物,他刚正不阿,让后世的百姓称赞,同时也让包拯名留青史。华夏文明史上,出现了很多乱臣贼子,他们祸害百姓,为害一方。与此同时,也诞生了许多的贤臣,护百姓一时,让人敬仰。

历史上贤臣往往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局,原因就是贤臣会得罪朝廷的权臣,这就会让贤臣变得被动。同时贤臣也会被权臣所害,这就让贤臣变得越来越少。大部分的贤臣都会被权臣所害,得罪了朝廷权臣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

凡事都有例外,在这其中包拯就是之一。包拯生于宋真宗时期,在宋仁宗时考中进士,然后出任建昌知县。在包拯死后,被追封为了礼部尚书。值得一提的是,包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选择了辞官归乡,没有赴任官职,这体现了包拯的孝心。

包拯为官期间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这一点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没有包拯刚正不阿和铁面无私,那么也就没有包拯的名留青史。那么包拯担任官员期间,是不畏强权的,其次是能杀的贪腐官员就会杀死,这一点绝不含糊。

更为厉害的是,包拯对待贪腐官员以及朝廷奸臣从未手软。就是说朝廷权臣不作为,就会被包拯弹劾。包拯担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发现了曾数任转运使的王逵出现了问题,王逵巧立名目剥削百姓财务,直接导致了百姓怨声载道。

这就造成了百姓的民不聊生。最为严重的是,由于王逵的不作为,甚至是激起了民变。由此包拯开始上奏皇帝。王逵敢这样做事,肯定是在朝中有依靠的。北宋朝廷中的宰相陈执中、贾昌朝都是与王逵有密切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蒙蔽了宋仁宗。

不可否认的是,王逵有一定的才华,当时的宋仁宗被蒙蔽,对此不以为然。后来包拯不依不饶,直接连续七次上章弹劾。奏折中写到“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这样的言辞激烈,一点不给宋仁宗面子。

最终还是罢免了王逵。除了王逵之外,还有弹劾过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张可久、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这些人是数不胜数,那么在当时的时候,为何没有人报复包拯呢?这在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试着推想一下。

一些小的报复应该是有过,但是一些大的,足以让包拯死亡的估计是没有。首先包拯的为人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仅宋仁宗对包拯非常信任,即使是朝廷中富有正义感的官员都是佩服包拯的。包拯跟人交往从不随意附和,从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

这样的人别说是在北宋时期,即使是放到古代史来说,也是屈指可数的。包拯平常更是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这让那些想报复的人如何下手?最为主要的是,宋仁宗对包拯足够信任,这给了包拯足够的安全感。

有了皇帝的庇护,那么哪一个朝廷的大臣敢对包拯不利呢?宋仁宗是一个守成之君,可能有些软弱,但绝对不昏庸。宋朝虽然是崇文抑武的,但是对待文官绝对是没得说。包拯属于文官,肯定是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由此说来宋仁宗就是包拯最大的庇护。

更为主要的是,包拯不是什么改革派,不会触动朝代权臣的蛋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包拯。包拯是宋朝律法的坚定守护者,从这一点来说,包拯更是得到了宋仁宗的器重。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包拯甚至是“骂”过宋仁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