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房豔輝 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房氏陶瓷繪畫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遼寧省陶瓷藝術大師,遼寧省陶瓷藝術專委會副會長、瀋陽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瀋陽法庫藝術陶瓷研究所所長。他從事陶瓷繪畫20多年,作品色彩濃淡有致、格調高雅,遠銷日本、俄羅斯、法國、雅典、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代表作《紫氣東來》長兩米、寬一米,填補了東北不能生產大型瓷板畫的空白。

在北方瓷都法庫縣,有一戶房姓人家,五代人精於陶瓷繪畫藝術。

從清朝末年房家祖輩燒製的瓷盤、瓷碗,到第五代傳人房豔輝生產創作的東北首幅大型瓷板畫《紫氣東來》,房氏陶瓷繪畫藝術已走過了百餘年傳承之路。

祥雲籠罩下的山水,飽含深情的詩作,中華文化之美匯聚一方瓷畫之中,達到畫意、詩意、瓷意的相融共情。這一幅幅瓷畫作品背後,離不開創作者房豔輝的堅守與匠心。

五代人的瓷畫夢

房氏陶瓷繪畫藝術傳到房豔輝手上,已經是第五代。

他的祖太爺房寶英,生於1887年,祖籍山東。因生活所迫,清朝末年成爲一名燒窯工。房寶英與生俱來的繪畫天賦,沒有被不熄的窯火遮蓋,他偶爾在瓷器上作畫,意外得到老闆賞識,改行做了瓷畫畫匠,房氏陶瓷繪畫藝術由此誕生。

房豔輝曾聽太爺房殿平講起,祖太爺那時的土窯爐多燒紅松、油松,所做的瓷畫以杯、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品爲主。直到太爺房殿平從山東輾轉來到東北,落腳法庫,房家人才成立了自己的手工作坊。

也許是見多了家裏的瓷盤瓷碗,兒時的房豔輝對陶瓷繪畫並不感興趣,反而更喜歡宣紙上作畫,畫一些花鳥、人物圖案。他的第一件瓷畫作品能夠出爐,還要感謝年齡虛長其幾歲的叔叔,“我12歲那年,二叔不顧爺爺反對拿回來5個泥胎,他說你不要怕,大膽畫。當時,我用青花料畫的卷草紋圖案,做了5個小瓶,最終選出來一個,在家裏的小土窯裏燒了足足兩天。”至今,房豔輝還記得瓷瓶出窯的情形,“日盼夜盼,見到燒製好的小瓶樂得不行,儘管瓶底有些燒歪了,但圖案非常清晰。”

兩次拜師學藝路

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讓房豔輝愛上了祖傳的陶瓷繪畫。

20多歲時,他的水平已超越叔叔。然而,隨着時代變遷,土窯漸漸被電窯取代,眼見着家裏斷斷續續燒製的瓷盤、瓷碗賣不上價錢,房豔輝想到去北京學藝,對房氏陶瓷繪畫藝術進行創新改良。

在北京半工半讀的三年,房豔輝師承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宜宣,後在李老師的引薦下又結識了天津美院的書畫家胡嘉良,潛心學習國畫。這段時間,他的繪畫技藝和藝術修養有了質的飛躍,成爲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回到家鄉法庫後,房豔輝開始嘗試將國畫精華運用到陶瓷繪畫中,他在創作內容上增加了山水、人物,燒製的器皿也由盤、碗擴展到瓶、罐、瓷板等等,提高了房氏陶瓷繪畫的藝術含金量。過去,房氏祖輩的繪畫作品色彩單一,很少使用過渡色,房豔輝大膽改良,多種色彩並用,燒成難度極大。回憶起第一次使用電窯爐的經歷,房豔輝仍心有餘悸,“整條街的變壓器都燒跳閘了,一窯的東西都燒壞了。”

32歲那年,房豔輝再次踏上求藝之路。他南下景德鎮,一邊學習畫畫,一邊學習燒成技術。幾經探索和研究,房豔輝的瓷畫作品燒成後達到了與紙絹畫一樣的視覺效果。

填補東北瓷畫空白

一件上乘的瓷畫作品,不僅要有瓷繪的高超技藝,更離不開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意韻。

受父親影響,房豔輝自小喜歡歷史,獨愛古時文人墨客筆下的詩意山水。每幅畫作旁,他都習慣配上一首小詩,逐漸形成“詩書畫瓷”一體的藝術風格。2005年底,房豔輝在法庫文化館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一炮打響,迎來了人生新的轉折。

此後的十幾年間,房豔輝參加了13屆東北陶瓷產業博覽會和5屆東北文化產業博覽會,畫了4000餘件陶瓷作品,遠銷日本、俄羅斯、法國、雅典、澳大利亞等國。2008年,房豔輝參與繪製的奧運禮品瓷畫《馬球圖》《蹴鞠圖》被雅典博物館收藏;2010年,他創作的瓷板畫《春花正茂》入選中韓藝術交流展;2012年,“房氏陶瓷繪畫藝術”入選第五批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房豔輝成爲代表性傳承人。

榮譽接踵而至,房豔輝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法庫的自然風貌、人文歷史,給了他全新的靈感。2014年,他爲法庫白鶴大劇院設計製作的大型陶瓷壁畫《鶴舞法庫》在第四屆瀋陽法庫白鶴節上展出,驚豔四座。2015年,房豔輝採風構思一個多月,繪製兩米長、一米寬大幅瓷板畫《紫氣東來》,填補了東北不能生產大型瓷板畫的空白。

不拘泥“傳內不傳外”

如今的房豔輝,已經是陶瓷繪畫藝術領域的名家,他的一幅作品曾賣出20萬的高價。與陶瓷繪畫相伴多年,房豔輝希望將這項技藝傳給年青一代。

從2007年起,房豔輝開始招收陶瓷繪畫學員,免費開班授課,現在已有多名學員達到獨立創作水平,並考取了國家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在房豔輝心中,不應該侷限於“傳內不傳外”的老思想,“陶瓷繪畫是藝術瑰寶,不能停滯在某一代人身上。只有源源不斷的傳承和創新,這項技藝才能走得更遠。”

醉心於陶瓷繪畫創作的房豔輝,始終保持平和淡雅的心境,不願因爲賺錢而將工作室變成相同作品的流水線。這些年,他不斷突破自己,繪畫內容上獨創“主題國畫”表現形式,強調每一幅作品的故事性。燒成技法方面,將高溫陶瓷顏料和低溫陶瓷顏料聯合使用,釉上彩與釉下彩同時存在一幅畫作之中,讓房氏陶瓷繪畫藝術兼具觀賞、收藏、學術多種價值。

“畫畫、寫作使我粗糲的生活變得優雅綿長,在漫長的歲月裏,才能更從容地去染指流年。”正如房豔輝詩中所寫的那樣,陶瓷繪畫已經成爲他的終生信仰。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唐曉詩/文 李浩/攝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王沛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