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年間,自嘉慶以來遭遇鴉片戰爭以及白蓮教的連番衝擊,滿清王朝內憂外患,對外無力抗衡列強,對內無法弭平各種問題,自即位之日起就欲圖力挽狂瀾的咸豐帝,處處不得志。大清盛世江河日下,如果就這樣維持下去,歪史認爲他們還是有足夠的精力來維護局面的。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曾經多次科舉失利的洪秀全,在廣西組成的拜上帝教突然間異軍突起,衝出廣西之後,自永安到江寧,用了不到兩年時間,這時候的八旗軍有記錄的參與過國內重大戰役幾戶還是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此後的戰爭對於八旗軍來說,只能算是零星戰役。面對突如其來的大戰,他們除了恐慌就是恐慌。
在洪秀全、楊秀清的指揮下,迅速佔領江寧,然後改名天京,以原來的兩江總督府作爲天王府,成爲太平天國的中樞地帶。洪秀全建政太平天國,和滿清形成了對峙形勢。軍隊被稱爲太平軍。面對狂風式的太平軍,滿清軍隊不僅缺乏獨當一面的將領,統籌全局的帥才,也沒有可以排上用場的精銳軍隊。更加尷尬的是,號稱所謂的康乾盛世現在好像還沒有走遠,糧草錢物滿清都奇缺。丟了江南,本來佔據天下三分之二份額財賦的江南突然間讓滿清財政捉襟見肘。

年輕氣盛的咸豐帝只好將希望寄託在漢人身上,於是權力不斷下放,容許漢人知識精英組織團練武裝來抵抗太平軍。在這個背景之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人迅速崛起,後來逐漸擠進權力中樞。顛覆了滿清長久以來的格局。
洪秀全進入南京以後,在楊秀清的主政之下,開啓了三路軍事行動,分別是北伐、西征、東征。其中的由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北伐牽制了清軍主力,並且取得了非常樂觀的成績,他的作用就是保證了東征的勝利。

和北伐相比,西征軍的成功雖然不小但是最後並沒有拓展,隨着曾國藩等人的湘軍的崛起,讓西征的成功逐漸萎靡,但是將滿清妖魔化的太平軍高層沒有注意到爲了曾國藩的威脅,也無視強弩之末的北伐軍遭遇的嚴重困境,佔據天京的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等人互相傾扎,最終引起天京內訌。嚴重的削弱太平軍的實力。
變亂之後的天京由於楊秀清、韋昌輝、秦日鋼等人被處死,太平軍失去了統籌全局的人才,也失去了大批精銳軍隊,他們又要面對裝備、後期補給、稅賦的徵收問題,一如滿清開始時候的症狀。但是太平軍的不幸之處在於,他們沒有機會建立扎實的地方基礎,就要面對清軍反撲的風暴。

另外大批的漢人士紳對太平軍的敵視造成了太平軍在底層民衆中無法立足。緊接着曾國藩的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相繼從安徽、湖北崛起,北方的北伐軍也全軍覆沒。反應過來的清軍集結在江北,隨時伺機而動。
詭異的是,歷史又給了太平軍一次短暫的機會,抱着滿洲思維的咸豐皇帝對於漢人武裝根本信任度爲零,在緊急時候也就利用一下。一旦度過難關,他們有可能成爲下一個威脅,於是,在天京內訌之後,滿清開始對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處處限制,剋扣糧餉、限制兵員。這個辦法讓太平軍贏得喘息時間。
豬隊友那一邊都有,不光咸豐對人不信任,度過危機的洪秀全也猜忌成癮,導致石達開的離家出走,在四川全軍覆滅。這使得太平軍在內訌之後再一次遭遇毀滅性的分裂。

石達開出走之後,雖然洪秀全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人,一時間形勢有所好轉,再次讓滿清陷入被動狀態。
禍不單行,在石達開離開天京,太平軍勢力大減之際,主政滿清的 咸豐帝,在英法聯軍的威逼下北狩承德,最後死在避暑山莊。看起來好像是轉機的局面,咸豐死後,兩宮太后誅殺肅順等顧命大臣,掌握滿清局勢。這讓本來對太平軍不利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因爲新上臺的慈溪等人對漢人武裝最大化放權,使得曾國藩等人有絕對權力安插人士、調用財賦。

這個改變讓曾國藩以及湘軍等人有了足夠的後勤補給,地方人事的安排讓他們可以更加自由的協調人員。反觀太平軍,控制區域一天天縮小,新崛起的陳玉成、李秀成因爲失和各自爲戰。最後陳玉成兵敗身亡。剩下李秀成苦撐危局,清軍卻在曾國藩的率領之下凝聚在一起,對天京形成包圍圈。
已成困獸之局的洪秀全面對這個尷尬的處境,不在尋求改變,而是將希望寄託在上帝天父身上,拒絕了李秀成讓城別走的計劃,坐視危機一天天擴大,最後天父的救兵沒有到,他自己去伺候天父。洪秀全死的時候,已經是缺兵少糧無補給的局面。在一番苦戰之後,曾國荃攻破天京,李秀成被俘,太平軍主力宣告覆滅。也宣告太平天國的失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