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见日本的文官老爷们正在放弃征服世界的宏图伟业,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为首的关东军将领冒险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日之间大有全面开战之势。事后的历史走向也证实了石原的推断,在眼瞅着日本已是日薄西山之后,苏联撕毁了《苏日中立条约》,在二战末期对日本发动了最后的致命一击,横扫了驻守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千岛群岛上的日军。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关东军部分将领的精心策划下,关东军驻沈阳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路轨,并将这场破坏行动嫁祸于东北军。随后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位于沈阳的东北军北大营,挑起了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一场典型的以下克上的军事行动,该行动是由日本关东军部分将领擅自发动的,并没有经过日本内阁的同意。当时的日本内阁尚且还控制在文官手中,内阁首相是若槻礼次郎。
若槻礼次郎是一个极力维护宪政的人,他曾先后两次组阁,推动削减军费,压制军方等措施。而在他第二次组阁之时,又正逢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在萧条之下使得军费更是一减再减,这让军方对政府更加不满。
眼见日本的文官老爷们正在放弃征服世界的宏图伟业,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为首的关东军将领冒险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日之间大有全面开战之势。
然而出乎石原意料的是,在日军没有绝对把握击败东北军的情况下,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却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日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沈阳,这让关东军大喜过望。

对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国民政府和张学良信以为真,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日军能够迫于国际压力撤回驻地。
但问题是,当时的日本内阁已经无法控制关东军的暴走,关东军长官板垣征四郎拒不执行政府的命令,他威胁前来让他退兵的日本驻沈阳领事森岛守人,继续坚持军事行动。
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关东军迅速占领的东三省,甚至派军舰在山东沿岸寻衅,这迫使蒋介石一度考虑对日全面作战,连战时陪都地点都想好了。
由于无法制止军人的行动,日本首相若槻礼次郎于同年年底下台,日本战前最后一任文官首相犬养毅上台。
鉴于木已成舟的现实,犬养毅在上台之后承认了关东军的行动,努力缓和与军方的分歧。但是犬养毅仍旧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满洲问题,他曾试图以经济特权为条件,将名义上的东北主权交还给中国。但他的主张被日本右翼视为投降主义,1932年5月15日以海军少壮派为主的暴徒冲出犬养毅宅邸,枪杀犬养毅,日本文官内阁时代就此终结。
犬养毅之死意味着日本政府落入武臣手中,日本对外侵略的闸门彻底被打开了。
九一八事变的成功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空前高涨,而九一八事变的最大恶果就是大大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倘若当初张学良能够奋勇抵抗,即便是打输了,也能让日军付出惨痛代价,不至于让日本过度轻视中国,以至于在日后肆无忌惮的挑起战事。
为了逼迫国民政府承认满洲独立,1933年2月21日至3月10日,驻满洲的日军又袭击热河。但这一次中国守军奋起反抗,接连打响了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不过由于军力不敌,热河以及长城以北的地区还是被日军占领,北平和天津直接暴露在了日寇的炮口之下。
接连而来的胜利让日本军部开始忘乎所以,日本的对华态度也越来越强硬,日本急切的策动华北自治,毫不掩饰分裂中国的图谋。不过此时石原莞尔却极力反对继续进攻中国,他强烈反对入关作战,主张维持现状,用心经营满洲。
石原莞尔被后世称之为“日本第一兵家之称”,他这个人非常聪明,小时候读书不用功,但成绩却一直很好。受家庭影响,他也是一个狂热的法西斯分子。

1920年,石原莞尔作为驻华武官被派往驻汉口的日军华中派遣队司令部,之后他用一年多的时间考察了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他甚至化做民夫或底层老百姓,混迹于当地市井之中,对于当时的中国面貌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在考察的期间,石原受尽了各地地方官员和军人的勒索,在石原莞尔看来,当时的中国官员腐败至极,比起武力会战,收买、宣传具有更大的价值,这段在华的经历也奠定了他日后的对华战略。
按照石原莞尔的想法,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资源太过贫瘠,不足以支撑日本图霸世界的追求,因此拿下富饶的满洲是日本崛起的必由之路。
石原的目标是与美国争霸天下,但是他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在短时间内完全不是美国的对手,日本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潜心发展,努力经略满洲,等待着实力爆发的那一刻。而在此之前日本一定要隐忍,不能与美国发生太大的冲突。
其实拿下满洲后,英美并没有过多干预中日冲突,其中原因有二。
第一,美英不愿意为了中国与日本撕破脸,毕竟日本不好惹。
第二,实力强大的日本在占领满洲地区后,可以有效地阻止苏联在远东的扩张。
所以对于九一八事变,美英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仅仅是口头谴责,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制裁。
美英的做法完全在石原的意料之中,石原莞尔觉得日本现在应该见好就收,不要再扩大对华的战争了,以免激怒美国。而对于日本未来的扩张策略,石原认为应该“先北后南”,既集中全力与德国配合攻打苏联,拿下西伯利亚。在此期间,敌视苏联的美英必然支持日本,日本无需担心美国在身后捅刀子。
在与德国合力拿下苏联之后,日本就能获得西伯利亚的资源,之后再假以时日,日本的国力必然会有巨大的提升。到是时候就可以代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老大美国进行决战了。
至于对中国的政策,石原坚持对华应该继续执行拉拢和分化的政策,资助中国境内的军阀势力,将中国慢慢分裂成一个个的小国家,并让这些小国家对日本产生依赖,届时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顺利的拿下中国。
平心而论,石原莞尔的想法还是很有战略价值的,但日本军部的高层,尤其是东条英机并不赞同石原的主张。这些军国主义分子狂妄的认为蝗军天下无敌,他们认为只要略微施压,中国政府就会屈服,根本不需要这么啰嗦。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认为中国会像之前那样继续妥协,因此态度非常蛮横。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国民政府却不再后退一步。
七七事变的起因又是一次地方军人自作主张的行动,日本高层当时也没有想到中国的反应会如此剧烈。但在丢失东北之后,国民政府已无退路,如今北平都被占领了,这意味着第二次“清兵入关”。倘若再不抵抗,国将不国,老百姓也不答应了。于是国民政府下令华北地方军队坚决抵抗,蒋介石的态度空前强硬。
七七事变的意外爆发大乱了石原莞尔的战略部署,石原主张“战事不扩大化”,希望将这场冲突演变为一次意外摩擦。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最初也是采纳了石原等人的建议,但后来在陆相杉山元的坚持下,近卫文麿同意向华北增兵,意图以武力迫使蒋介石让步,战事逐渐无法控制。
眼瞅着国民政府毫不妥协,日军在进攻华北的同时,又转而进攻上海,威胁到了南京的安全,中日全面开战已无挽回的余地。

在中日全面开战后,美国渐渐地开始管控对日本石油和橡胶等战略物资的出口,这将日本逼到了绝路上。为此石原莞尔又接连要求日军撤离关内,避免与美国的矛盾加剧。不过打红了眼的日本军部没有理会石原,反而是孤注一掷,偷袭了珍珠港,彻底与美国撕破了脸。

事后的历史走向也证实了石原的推断,在眼瞅着日本已是日薄西山之后,苏联撕毁了《苏日中立条约》,在二战末期对日本发动了最后的致命一击,横扫了驻守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千岛群岛上的日军。如果不是日本识趣,早早的向美军投降,估计连日本本土都被苏联占领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