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康有为,想当年 那可是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曾将发起的 “公车上书”,祥陈“变法要领”,以及后来的 “衣带诏”,这些运动让在当时的政界名声大噪,受到来自多方的尊重和敬仰。但当时也曾有人评论说此人品行不正,们所想象的那样品行高清不污。就个人来看,康有为在当时能名极一时,肯定是有自己的撇开这些单看人品的话,某些发布方面可能就比不上他的才能让人钦佩,令人折服了。康有为的《康南海自定年谱》自流传于后世之后,有人看了后便发出“多有夸张之处,须得处处小心”的叹言。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说康有为心术不正,品行不洁之说,那为何这样讲呢?下面我们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先来说说他那名垂青史的“公车上书”,想当年“公车上书”可是让康有为成为了抵制慈禧旧封建思想的一把利刃,狠狠对曾经的老封建旧思想扎了一针,且这一针对当时的整个旧社会的思想起到了一个警醒的作用。但是当时也有着另外一个传言,实际上这份“万言书”并没有到皇帝手里,奏折是写了,然而皇帝并没有看到,所谓的“公车上书”只是后来的杜撰而已,充其量只能算是他写了,但是皇帝没有看到又有什么用呢?对当时的江山社稷,对当时的改革又产生了什么效用呢?实际上仅仅只是一个空穴来风罢了,反而苦了当时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光绪,因为这件事情成为了慈禧的眼中钉。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当年的“衣诏带”之事,先来科普一下什么是“衣诏带”,衣带诏是封建社会皇帝自己写的极为私密的信件,当怕害怕消息被泄露,因此就让大臣把这封密信塞到自己的衣服夹缝中,带出去进行执行。据说当时皇帝写了一封密信,现在大家都以为是写给康有为的,然而实际是写给杨锐的,但但是康有为却对外说这封信是写给他的,并以此自以为荣,且说如此品行如何能当得起后人敬仰呢?我的心里画上了一万个问号?后来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其他六人全部被捕入狱后来全部英勇就义,只有他一人安然无恙,流亡到海外,试想若康先生为一个浩然正气之人,又怎会独自一人溜走呢?由于其他六君子皆已亡故,后续流传的英雄事迹,还不是听凭康先生一张巧嘴。

自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先生便开始了在海外流亡的生活,后来回国以后四处捧吹自己在国外的英雄事迹,自吹自捧到了极致,曾说自己游历各地,先后四次经过太平洋,九次渡过大西洋,八次去往印度洋,在北冰洋独自划船心行驶,前前后后去过42个国家,仿佛他已经走遍了全球,那会不管他去哪里,到哪处,都会向别人侃侃奇谈,讲述他所经历的奇闻异事,当时由于清朝闭关锁国,底层人民的思想和见识有限,自然对他钦佩不已,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并在国内已功臣自居。

最后说说,康先生对于财富的痴迷。1923年,康先生风风光光来到西安,在西安四处讲学,到处参加宴会,忙的不可开交,顺带着这收礼自然也是不少,价值那也是不菲,要不家中几位如花似玉的姨太太怎来的锦衣玉食。在当时康有为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上门求教的人也不在少数,只要有人相求,康先生全部来者不拒,为其留下自己的墨宝,西安是九朝古都,经历聚集了中华数千年的瑰宝,自然名珍古玩也不在少数,当时康有为的名气不小,许多当地的地主乡绅都将家中的古玩拿来对其讨好恭维,康有为自然也是赚的金盆满钵。康有为去世之后,当地人对其 品行嗤之以鼻,于是借用康有为的那句口头禅“老而不死”写了一副对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横批是“寿而康”。这幅对联也是 写的秒到好处,把康有为的不洁品行进行了一番讽刺。曾经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为康有为赢得了当时乃至后世的敬仰与敬佩,有人说康有为是一位极具才能的演说家,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政治学家,但是评价一个人不仅仅要看表面,不仅仅是听其言,也要看这个人的具体行为,他有功,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这份荣光是如何而得,凭何而得,且看其行为及其品行,我还是存有一丝质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