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從保守、羞澀的東方,到更爲開放、自由的西方,

“女權”已經成爲了一個討論最爲廣泛的話題,

最爲直接的體現,便是在全世界的影視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女性崛起的題材內容。

韓國的《82年生的金智英》,探討了女性婚後育子的精神世界與生活追求,

去年,我們的國產劇也有《我的前半生》這樣的雙女主的佳作,也有女性在困境中掙脫和奮鬥的電影《送我上青雲》。

還有美劇《超感獵殺》中,

非常大膽的讓保守的印度女孩,同時在印度高富帥和德國男友之間掙扎......

還有黑暗少女,通過校園生活與精神世界,去探討人性的泰劇《禁忌女孩》,

這對於精神內核和表達上較爲靦腆、害羞的東南亞來說,近幾年的影視作品,絕對是一次不約而同的女性題材井噴。

相比東方,西方對“女性覺醒”的展現,更直接,也更多元化,

今年剛回歸的《殺死伊芙》就是兩個與衆不同的雙女主日記,

一個是精緻、可愛又變態的美女殺手,一個是表面邋遢、頹廢,內裏對犯罪有着莫名深刻熱情的中情局警員。

兩個人的相愛相殺,構建出了女人一種超越了普通的嫉妒、仇恨、友誼的感情,

構建了雙女主之間,更復雜的一種理解和依戀。

而《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則是沒有那麼先進和自由的復古時代裏,

家庭主婦是如何漸漸覺醒,認識到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並且找到自己存在價值和追求的意義。

和時政息息相關的《傲骨之戰》、或是《大小謊言》,

幾位奧斯卡影后,帶你見證了中產女性那些平淡日子裏的刺,

《使女的故事》是構建於反烏托邦社會的預言劇:

女性的身體究竟是不是自由的?

究竟書本是我們的武裝還是高跟鞋?

《使女的故事》是過去,是現在,還是未來?

還有最近大熱韓劇《夫妻的世界》,

改編自原版英劇《福斯特醫生》,一個優秀的中年女性被出軌的故事,

當我們以爲福斯特醫生在最後完成完美的復仇之後,卻發現:

這個世界從來未對女性容易過,當她要強時,全世界急着摧毀她,只有當她流露出懦弱的一面,全世界纔會爲她動容。

總體來說,

西方的女性題材,更側重於去描繪當女性面對外部力量的壓迫時,是如何抗爭的~

而今天,紅顏秀影要爲大家重磅介紹的這部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新劇:

《美國夫人》

該劇則是用一種非常“危險”的立場,去展現理性主義的發展:

讓女權主義的代言人去飾演“保守派”代言人菲利絲,

男人既是她的同盟,在關鍵時刻又是她的對手,追求女權主義的女人們既是她的宿敵,也是最瞭解她的人。

用保守主義、反女權的眼光去看待“女性主義”,

這個切入點,是不是既危險又新穎?

而《美國夫人》更是在豆瓣上獲得了9.1的高口碑評價。

20世紀70年代,保守派活動人士菲利絲,領導了一場反“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運動,

通過她與幾位女性主義者,共同見證70年代文化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攻堅戰,是如何永遠地改變了美國當代政治版圖。

首先,從切入點和選角上來講,《美國夫人》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當99%女性題材劇集,將女主角設定爲暗度陳倉的隱祕謀士或又美又颯的大佬時,

“大魔王”飾演的菲利絲卻是一個複雜的“反派”。

她反對女權主義、她不滿女性黑人去競爭總統,

她反對同性戀平權以及反對墮胎合法化,她甚至在女性沙龍中宣傳:

“那些女權主義者是要我們去放棄我們做家庭主婦的權利嗎?”

聽了這一串形容詞,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女主角簡直是個有厭女症的奇葩?

但是這個角色的複雜性在於她並不是個在家中無所事事、卑躬屈膝的普通家庭主婦,

她在那個復古時代就畢業自名牌大學,還學習的是航天科學和燃料這樣硬核的專業。

她也是保守派裏最重要的女性說客,

她高大美麗,總是穿着低飽和度,優雅溫柔的西服和半身裙套裝,

她將家庭和事業兼顧的非常到位,和成功的丈夫相處愉快,

飛到華盛頓去和男性政客們一同商榷政治,在婦女沙龍中游刃有餘的開會、開着活躍氣氛的玩笑,

當她和男人們討論政治時,能非常細緻的將男人們都沒記住的法條背下來。

那這是不是一個絕頂聰明又非常努力的人選錯了方向的故事?

其實《美國夫人》已經探討到了一個相對更深的層次,那就是:

看似相對立的兩面內,往往也有相似的地方,

兩者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並且這世上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

其實第一個觀點在追求“女性完美主義”的《傲骨之戰》第三季裏,戴安就曾發現:

好像“川某”執政就是失敗,而“希姐”上位則是完美,

其實並非如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川某”的浮誇和不靠譜,反而造就了米兔運動和女性、少數族裔、同性人羣的振奮。

在《美國夫人》中,

如果菲利絲不宣傳自己的觀點,從她的外貌和一舉一動上,你幾乎會以爲她是個完美的女性主義者,

她美麗、兼顧事業和家庭,她雙商極高,她在家庭主婦和政客精英中無縫切換。

這位“反平權宣言”的女人對《平權宣言》的批判也並非不無道理,

她說她不反對女性外出工作,她反對的是人們向家庭主婦開戰,

似乎一個女人如果沒有自己的事業,只是在家相夫教子就是一個徹底的女loser,

這是不是跟現在的很多女權觀點不謀而合?

當今的主流觀點是不是都是,

女人最大的價值就是有自己的事業,有和男人一樣的成就和能力,纔算真正的成功?

而實際上,

當時在美國有60%的女人的身份都是家庭主婦,她們照顧着一個大家庭的起居,保持着自己的美麗,

成爲了國家一道柔美的風景線和一個家庭的後援。

有想去參加總統競選的女人,就有想要留在家中溫柔美麗的女人,

極其支持或極其反對一個觀點,都會讓其走向狹隘和極端,

比如女性也要強制參軍,讓當時很多家庭主婦都嚇壞了,

“平權”當然是好事,但這不是讓女人變成男人,讓女人拋棄所有的女性特質:溫柔、賢惠、美麗、親和力……

在2020年的《狩獵》裏有這樣非常諷刺的一段,女主角舉着槍問女權主義者:

“女士,請問你認不認爲自己是女性就該被赦免?”

“並不。”

於是下一個鏡頭,女主角乾淨利落的解決了這個女反派。

這是對極端女性主義的一種有趣嘲弄:

你不能既要求平等,又要求優待,

很多女性一般要求有男人一樣的待遇,又只做着一半男人該做的的事。

而作爲“反女權者”的菲利絲,,她身上卻有一種讓人迷惑的“女權氣質”,

比如扎堆在男人幫中討論政治,當她發言完被忽視時,其中的一個政客直接說:

“麻煩你幫我們做一下筆記好嗎?”

那種從骨子裏根深蒂固的對女性的“低能化”,讓反對平權宣言的菲利絲也倍感不適。

在一個對準菲利絲的長鏡頭中,

她一邊緊緊地盯着那堆談天闊地卻連宣言都沒有看過的男人,一邊臉上還保持着她作爲女性優雅從容的微笑,

眼底裏卻是失色、失望、不適……

一個女性穿着玫瑰灰粉色的套裝裙,

想要在男人俱樂部中發表自己爲何反對《平權宣言》的行爲,是不是本來就是一種矛盾的女性主義呢?

所以相對應的兩面中往往就有一個微妙的相似點,而《美國夫人》展現的非常深入,

不論是菲利絲在精疲力竭的回家後,一邊抗拒,一邊又無奈地伺候丈夫,

還是當丈夫不滿菲利絲過多的投入她的政治宣傳時,她的失落不滿和想要拼命的權衡,

其實都反映了這個“家庭主婦”對政治的渴望。

所以,當我們持有一個觀點時,

應該在堅持的同時,同時尊重對立的觀點,甚至能從對方身上汲取些什麼,

這就是伏爾泰的一句話爲何永恆經典的原因: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守護你說話的權利。”

因此,女性主義的對立面或者敵人,不是男人,

而是我們既能融洽要去競爭美國總統的黑人女性,又願意去欣賞那些在髮廊燙頭穿着溫和套裝裙忙碌在廚房的家庭主婦,

女權的目地不是要將女人變成男人,

而是包容個體多樣性、給予女性足夠自主選擇的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