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雷軍宣佈了紅米品牌獨立,紅米手機從小米的一個產品系列搖身一變接過小米“極致性價比”的旗幟從幕後走到臺前。與此同時,小米也深受“極致性價比“這個標籤所禁錮,所有的產品必須完全以”極致性價比“爲第一生產標準要素,這使得小米的產品缺乏足夠的張力,手機業務層面綿薄利潤之下衝擊高端市場會略顯乏力。

文 丨 李民民

受2020春節期間突發的新冠疫情影響,小米手機十週年之際的首款旗艦手機小米10系列發佈會改成了純線上直播形式。在這場摻雜後期鼓掌合成音效的特殊發佈會上,小米10系列的誕生註定不平凡。

拋開發佈會的特殊形式不談,小米10系列不乏亮點。小米10系列手機搭載了最新旗艦驍龍865處理器,全系採用LPDDR5內存、WiFi 6、UFS 3.0存儲、1億像素相機等。此外還採用90Hz定製AMOLED曲面屏。

在筆者看來,小米衝擊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思路是對的。儘管這個觀點與三年前雷軍提及的“小米會堅持把性價比做到極致”相悖,但雷軍當時提及的是小米,不是單一的手機品類。拋開智能手機市場、消費市場環境,企業內部發展戰略調整等內外部因素不談,雷軍是個商人,小米是一家企業,盈利是最他們最基本的訴求,同時也是其長遠發展的根本。當小米所謂的極致性價比所能帶來的綿薄盈利不足以持續支撐小米的長遠發展時,小米的發展戰略必然發生變化,而撇去極致性價比標籤,往高端市場過渡便是這樣的變化之一。在這樣的變化中,屬於小米的極致性價比時代將一去不返。

l 小米衝擊高端市場早現端倪

“感謝小米手機的出現,它讓更多的消費者用上了極具性價比的智能手機“因爲小米的出現,高端電子產品才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類“小米就是極致性價比代名詞“的觀點幾乎成爲所有了解小米這個品牌的羣體的用戶公知。而這個用戶公知,深深烙印在小米誕生的第一個十年裏。

筆者想說的是,過去的十年裏,極致性價比絕對是小米手機的絕對競爭力。

歷經十年沉澱,小米手機在國內消費市場家喻戶曉,巔峯時期的小米手機國內出貨量穩居第一名。國際市場方面,小米的產品已經進入了80多個國家地區,其中30多個排進前五。營收層面,成立兩年收入即突破100億,到2017年收入更是突破了1000億,兩年後再翻一番。這一切的起點源自小米創立初期的手機業務,而極致性價比的定位作爲強勁爆發力促使小米崛起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小米也深受“極致性價比“這個標籤所禁錮,所有的產品必須完全以”極致性價比“爲第一生產標準要素,這使得小米的產品缺乏足夠的張力,手機業務層面綿薄利潤之下衝擊高端市場會略顯乏力。到後面,這種前期自身”極致性價比“所帶來的絕對競爭力”優勢“會逐漸演變成禁錮小米的發展負擔。事實上,小米手機在全球市場跌出前五的敗退中能夠窺見一二。這種窘境持續下去,小米的下一個十年或會因爲這種負擔的存在而愈發的步伐艱難。

很顯然,小米是意識到了這一點的。

早在2013年,林斌曾提及過關於小米的產品定位。?

“小米的定位:發燒友,高性能高性價比,頂級供應商高端元器件。紅米的定位:大衆用戶,追求體驗,高性價比,一流供應商優質元器件。”

林斌的這段關於小米產品定位的描述放到今天,基本上是符合紅米獨立、小米重塑之後的基本情況的。只不過,六年後雷軍纔開始着手做起主品牌高端化、子品牌在性價比市場衝殺這件事。

l 雷軍重塑“小米”

2019年,雷軍宣佈了紅米品牌獨立,紅米手機從小米的一個產品系列搖身一變接過小米“極致性價比”的旗幟從幕後走到臺前。紅米啓用了新logo Redmi、新slogan“專注極致性價比”,開始在豐富的小米經驗下迎接自己的高光時刻。

紅米品牌獨立之後,首款紅米手機Redmi Note 7用料足、誠意滿,不到一個月時間國內銷量突破百萬部。這很好的詮釋了Redmi “專注極致性價比”的明確定位。

被紅米接棒走了“極致性價比”的小米開始逐漸突破自身“性價比”禁錮。

當時雷軍有這樣一番解讀——“紅米Redmi專注極致性價比,主攻電商市場。小米將專注中高端和新零售。”隨後,小米9發佈了。小米9便是雷軍所提及的小米專注中高端、新零售方向上的第一批產物。

2999元起跳,當時筆者在《小米9正式發佈,2999元起售價是雷軍最後的妥協》一文中洋洋灑灑談了幾句。大致觀點是“小米9之後,小米放棄已然繼承沿用了8年之久的專注性價比戰略”

如果說小米9只是雷軍放棄小米沿用了8年之久的專注性價比戰略的過渡型產品,那麼到了小米10系列這裏,雷軍則是將小米手機完全“搗碎”重構——小米10系列之後,自我擔負重構後的“新小米”開始展露新芽。

小米9發佈後筆者曾預判2999元定價會是雷軍最後的妥協,今年的小米10系列發佈後證實了筆者的預判。小米10系列之後,小米和紅米Redmi的定位會更加清晰、差異化也會愈發明顯。品牌獨立後的紅米走起了小米原來的發展路線,小米則開始自我顛覆重構“新小米”向高端市場持續發起攻擊。

文 丨 李民民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