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京来到天津后,蔡锷专门去拜访了一位故人。在这位朋友的两层小楼里,他们制订了一项秘密计划,而计划的实施将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爱情与政治的无间道

●蔡锷

电影《知音》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片中的同名插曲由李谷一演唱,至今仍传唱不衰。“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影片在这样的意境中结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蔡锷与小凤仙,以及他们之间的英雄佳人般的传奇故事,随着这部电影的公映而深入人心。

反观历史,真实的蔡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和知音小凤仙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情缘?

蔡锷,1882年生于湖南邵阳。家境贫寒的蔡锷学习努力刻苦,13岁就考中了秀才。15岁时,他在2000名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人,此人就是梁启超。

湖南地处内陆,自古以来闭塞保守。直到时务学堂的创办,为湖南开辟了一派新风气,湖南一时间人才鼎盛,思想开明。梁启超是学堂的中文总教习,蔡锷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成绩却很出色,梁启超对他特别赏识,勤加扶掖点拨,师生之间建立了终生不渝的深厚感情。

戊戌政变发生后,时务学堂被停办。在国外四处辗转求学的蔡锷,1900年回国参加武汉自立军反清起义,起义不幸失败,蔡锷大受刺激,他将自己的名字由“蔡艮寅”改为“蔡锷”,并潜回日本转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蔡锷于1903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骑兵科,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再次回国后,蔡锷因其观念新颖、能力出众,很快便在南方军界中崭露头角,成为一名重要的新军将领。1906年,清廷在河南举行新军秋操演习,24岁的蔡锷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作为阅兵大臣的袁世凯,袁世凯对蔡锷的军事才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5年后,蔡锷光复昆明,并被推举为云南都督。这一年蔡锷29岁。

蔡锷出任云南省都督后,政绩多多,深受各界爱戴。蔡锷还在昆明市的云南讲武堂里集聚了一批军事人才,堪称西南地区的实力派领袖。

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残酷镇压了“二次革命”,趁机肃清了反对自己的革命力量。同年10月,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当月,袁世凯给远在云南的蔡锷下达了大总统令:“云南都督蔡锷叠电因病请假,着给假3个月,来京调养。”

袁世凯让蔡锷来京的目的很明显,一是想笼络人才,二是担心军人掌权形成割据势力。所以,刚登上大总统的位置,他就迫不及待给蔡锷下了一纸调令。而蔡锷在云南,远离当时的权力中心,一些有远见的工作还是很难开展。他也想到北京,借助袁世凯的势力施展抱负。

袁世凯曾对亲信曹汝霖说过,蔡锷“有才干,但有阴谋”。蔡锷在北京的两年,袁世凯表面上对他优礼有加,先后给了他一连串的官衔,几乎每天召见,倍加恩宠,实际上是为笼络他,防他反叛。

蔡锷很清楚袁世凯的这一套把戏,表面恭敬,实则大智若愚。为了不让袁世凯对自己起疑心,他以身体不佳为由,特请袁世凯准予休养一段时间再任职。

1915年夏天,33岁的蔡锷,在妓院结识了年方16岁、容貌与弹唱俱佳的小凤仙。小凤仙生于杭州一户没落的满族武官人家,十三四岁时,父母双亡,她被姓曾的人家买去当丫鬟,一年之后,竟被曾家转卖给了上海的清河坊妓院,沦落风尘。此后,她又辗转来到了北京,在八大胡同的陕西巷青云班当妓女,取名小凤仙,以伴唱卖身。如此不幸的身世经历,让小凤仙过早地领受了人世间的凌辱之苦。

与蔡锷相处的日子里,小凤仙逐渐感觉到蔡锷是一位文武全才、怀有远大抱负的人。小凤仙的不俗气质,也让蔡锷写下了“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的诗句。

据蔡锷的长子蔡端回忆,其生母潘夫人曾经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从未隐瞒过家里人,是光明正大的。

在蔡锷的寓所附近,袁世凯的人一直在密切监视着蔡锷的行踪。刚开始,他们发现蔡锷搬到了云吉班小凤仙的妆阁内,再往后,蔡锷与小凤仙公开讨论起嫁娶之事。在当时,这些都成为北京城里大小报纸大篇报道的八卦新闻。蔡锷和小凤仙的风花雪月,让袁世凯误以为蔡锷并无二心,准备在北京定居了。袁世凯逐渐放松了戒备,直到1915年11月11日,蔡锷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离开了北京,他才恍然惊醒,却为时已晚。

●小凤仙

新中国成立后,小凤仙曾在沈阳向梅兰芳回忆当年蔡锷逃离北京的经过:临行前,蔡锷对小凤仙说:“我要走了,你想办法,让我从这里脱身。”小凤仙给蔡锷找了一间北屋,他背向窗,坐在那里喝酒,故意让外边监视的人可以透过玻璃看见。之后,小凤仙找人假扮蔡锷,秘密将蔡锷送出云吉班。就这样,在监视人员的注视下,小凤仙成功使用移花接木的方法,顺利地将蔡锷送上南下的火车。

离京后,蔡锷曾写了两篇《呈袁世凯文》,以自己生病为由要求出京休养,袁世凯都给予了批准。从这两篇呈文和袁世凯的批令来看,蔡锷离京赴日还是比较从容的。对于此事,袁世凯曾对时任财政总长周学熙说:从蔡锷临行时的深谋远虑来看,“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现在远走高飞必为心腹大患,并感叹“纵虎出柙”,大有悔意。

蔡锷出走后,为了对外造成蔡锷仍是他的人的印象,袁世凯把蔡锷请假的呈文和自己的批令,一并交给《政治公报》公开刊登。而私下里,他枪毙了失职的密探,同时派人火速赴天津,试图抓蔡锷回京,但蔡锷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逃离北京来到天津后,蔡锷专门去拜访了一位故人。在这位朋友的两层小楼里,他们制订了一项秘密计划,而计划的实施将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这位故人究竟是谁?蔡锷又在密谋什么样的计划呢?

护国英雄还是乱世魔王

蔡锷所见的故人,正是他的恩师梁启超。

梁启超原本寄希望于袁世凯实现他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但他看错了人,在袁世凯公开进行称帝后,梁启超对他彻底失望了。蔡锷和梁启超,在政治态度上是互相影响的。在袁世凯称帝组织“筹安会”发表成立宣言的第二天,即1915年8月15日,蔡锷从北京搭乘晚班车去了天津,找到了梁启超。二人商量了一夜,决定策划反对袁氏复辟的军事行动。他们计划在蔡锷势力比较深入的云南率先行动,积极准备,一旦袁世凯称帝,云南就宣布独立。

梁启超公开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掀起讨袁舆论。作为梁启超的学生,蔡锷的行踪引起了袁世凯的密切注意。为了遮人耳目,蔡锷在北京逢人便大说梁启超的不是:“我们先生是书呆子,不识时务。”有人反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劝你先生?”蔡锷回答说:“书呆子哪里劝得过来,但书呆子也不会做成什么事,何必管他呢?”

1915年12月19日,蔡锷历尽艰辛回到了昆明。而袁世凯早已于12月12日在北京称帝。12月23日,云南方面致电袁世凯,要求他“立即取消帝制,将筹安会骨干绳之于法,并限袁世凯在24小时内答复”。

镇压过“二次革命”的袁世凯,没有把一个小小的云南放在眼里,他托人给唐继尧带去口信说:“只要唐把蔡锷杀了,就可以得到由汇丰银行寄出的300万元酬劳。”

但唐继尧不为所动。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护国军成立。唐继尧为云南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

蔡锷的护国军出师,对袁世凯的震动很大。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那天,在国务会议上,袁世凯竟然愤怒到语无伦次的程度,他责怪所有参会人员都曾经逼他称帝,抱怨说:“云南自称政府,照会英法领事,脱离中央。帝制余本不主张,尔等逼余为之。”当时在座的人被吓得没有人敢说话,可见袁世凯的懊悔与惊慌程度之深。

反袁护国战争开始了,蔡锷负责出征,唐继尧留守。蔡锷和唐继尧在辛亥革命中有同袍之谊,但到此时,两人在思想和路线上出现了分歧。唐继尧只是表面上积极支持护国战争,以至于出征者还未出征,留守者就开始刁难了。作为地方长官,唐继尧以“饷糈支绌”为借口,不给蔡锷的护国第一军出发费用。最后,蔡锷的总参谋长罗佩金把自己的家产押给银行,筹措了12万元,第一军主力才得以在1916年1月16日从昆明出发。而这已经是宣布云南独立的20天以后了,出征日期要比原定计划晚了半个多月。

护国军和北洋军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云南独立后,袁世凯迅速调集的军队达10万人之多,并且配备有重机枪等重型武器,而护国军兵力单薄。在消耗巨大、伤亡增多的情况下,护国军一度陷入困境。战场上的这一切,让远在上海的梁启超焦虑不安,为了支援前线,他不得不经受各种艰难险阻,从上海到达广西南宁,策动广西独立。广西独立策划成功,让蔡锷备受鼓舞。此时的他,不但要面对艰难的战局,还得应对内部的困境。

在军饷、军需和兵员上,唐继尧都没有给予前线任何补充。蔡锷说:“自滇出发以后,仅领滇饷两个月。半年来,关于给养上后方毫无补充,以致衣不蔽体,食无宿粮,每月伙食杂用,皆临时东凑西挪,拮据度日。”

尽管困难重重,蔡锷依然身先士卒,率领官兵对北洋军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护国军彻底扭转了战局。随着护国军的节节胜利,广东、浙江等地纷纷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终成燎原之火。

南方局势告急,袁世凯还没来得及解决,更大的危机便接踵而至。原来支持袁世凯的各国列强,看到他已陷于孤立,政权朝不保夕,便纷纷改变态度,和袁世凯翻脸了。北洋军内部原有的矛盾,也随着前线战事的失利而变得越来越激化。袁世凯的一些亲信感到大势已去,相继倒戈,另谋靠山。经历无数风浪的袁世凯本来还具有足够的能力应付这样的危机,却因亲信反叛,急火攻心,气得一病不起。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带着对世人的信义的深深失望,盛极一时的袁世凯黯然离世。临死前,他悲恸地说:“吾不为帝位惜,吾为天下人心惜。”

袁世凯称帝,前后不过83天,终于以反帝制的胜利而落幕。此后,进步党联络西南各省实力派人物,以及北洋军阀段祺瑞,共推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随之恢复,护国战争以胜利告终。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护国运动把袁世凯推向毁灭的深渊,制止了封建帝制复辟,是有历史功绩的。但是,这次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动摇封建专制的社会基础,取代袁世凯的仍旧是封建军阀段祺瑞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远未完成。

护国战争胜利时,蔡锷的病情已急剧恶化,不得不前往日本养病。在日本福冈一家医院里,蔡锷度过了他最后的日子。病中的他,透过医院的窗户目睹了日本的飞机演习,不由得再一次受到刺激。他对身边的蒋百里说:“我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作更大贡献,自觉死有余憾。”

1917年11月8日,蔡锷在福冈医院去世,年仅34岁。蔡锷带着莫大的遗憾英年早逝,他最后的请求是:“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

新中国开国元帅朱德,曾经这样评价:我一生有两个老师——参加共产党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

但从当时的历史走向来看,也有历史学家撰文指出:蔡锷倒袁成功后,中国由于再没有强势人物掌控,很快陷入空前大混乱,进入中华民族又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

评述蔡锷的历史功过,孰是孰非,对于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更多的是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