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末三國的格局基本形成後,各國的強弱也因着地理環境因素確定下來。曹魏佔據北方、中原和西北,以及荊州的最北部地區,地盤最廣大,實力最強。其次是孫吳,擁有江東、荊州大部分,後期還得到了交州,實力僅次於曹魏。排在最末的是蜀漢,擁有益州和漢中。

東吳的地盤雖然不小,可是在兵力上始終是捉襟見肘,原因就是東吳人口少。東吳的地盤雖然大,但是國內水流湖泊多,地理環境破碎,難以養育更多的人口。人口上不去,綜合國力難免會被拖累,畢竟社會要發展、農業等行業要振興、市場經濟要繁榮,就得靠國內充足的勞動力和消費人羣。


對於東吳的國君孫權來說,如何北伐曹魏,獲取更多的土地是大事,同時如何得到更多的人口也是一件讓他十分發愁的事。要繁衍生息就不適合去打仗,可是不打仗又難以實現自己恢弘的帝業。那麼去外地尋找更多的人口回國,是不是就能解決問題了呢?

孫權的想法很好,可是要實現不容易。公元230年,孫權從古代文獻中得到靈感,認爲要是能找到東方海域上的神祕土地——夷洲和亶洲,得到了上面的人口,那麼吳國的人口就能得到充足,社會能夠更快速地發展,軍隊也能獲得更多的士兵去戰鬥了。

於是孫權派手下將領衛溫和諸葛直,領上萬士兵出海尋訪。雖然兩位將軍最後完成了任務,卻被孫權認爲是背詔無功,最終被處死。爲什麼孫權要這麼做呢?筆者認爲,有以下原因。

不能獲得更多人口,大失所望

孫權派衛溫和諸葛直出海尋訪夷洲和亶洲,是爲了俘獲上面的人口以充實吳國。衛溫和諸葛直出海一年,才終於找到了夷洲,也就是如今的臺灣。夷洲雖然古書上有記載,可是夷洲的人類社會發展卻遠遠跟不上大陸,那裏的社會生產力低下,也就難以繁榮發展,因此人口並不多。


衛溫和諸葛直面對這些蠻荒時代的人(當時的高山族人),心頭想必也是叫苦的。後來經過溝通,夷洲上的人知道了西面海域上的大陸,和東南沿海的帝國吳國。有些夷洲人嚮往吳國的發達,於是決定跟着衛溫和諸葛直回去,不過這些人只有數千人。

所以當衛溫和諸葛直回國後,向孫權描述了夷洲的情況以及自己只帶回了數千人,孫權當然大失所望,這和他的期望相差太遠了。而且帶回來的人,還不及當初帶出去的人呢。

軍士喪失八成之多,惱羞成怒

東吳是沿海國家,就連內陸地區也是湖泊水流多,因此造船業和航海業發達,要不然孫權也不會有信心讓軍隊坐着船去遠航尋訪。這一次出訪,滿載着孫權的期望,同時也爲了宣揚東吳的國威,孫權派出了上萬名士兵。

東吳人口不多,士兵的數量也是有限,這次尋訪居然派出上萬名士兵,這絕對是大手筆。可是孫權這次卻做了筆賠本買賣。遠航不容易,在那個時代更是艱難。這次出海,由於沒有準確的夷洲、亶洲的地理位置,所以是在茫茫大海中慢慢尋訪。


這一路上,許多士兵感染了疾病,而船上搭載的有限的藥物,又不能滿足需求,出了海也沒地方補給藥品。如此一來,以當時的醫療水平,這些士兵最終病死了八成以上。最終回國的吳國士兵只有千餘人。

珍貴的兵力居然喪失了八成之多,而帶回來的人還不及損失的人的數量,這讓孫權惱羞成怒。更讓孫權掛不住面子的是,此次遠航尋訪是遭到國內大臣的反對的,可結果卻不能讓人滿意。

不顧朝中大臣反對,臉上無光

當孫權下定決心,要尋訪夷洲和亶洲時,國內大臣如陸遜、全琮等人都是持反對意見的。畢竟夷洲和亶洲都是古書上的記載,此前並沒有人找到,也沒有夷洲和亶洲的人,來到大陸。他們不免認爲這兩個地方是虛無縹緲的,根本找不着,出海尋訪不過是勞民傷財。

不得不說,吳國臣子倒是頭腦清醒,可是孫權已經被自己的奇思妙想衝昏了頭腦,不顧反對,堅決出海尋訪。他如此孤注一擲,那麼這次行動就不能失敗,只能成功。可是出海尋訪的任務只能說是完成了,卻不能說是成功的。


尋訪到的只有夷洲,亶洲沒有找到。可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夷洲並不是一個社會發達的地方,人口也不多,往來也不容易。先前說是要俘獲上面的人口來充實國內,可是帶回來的只有區區數千人,距離預期值有些遙遠。

這種結果,無疑會讓孫權在面對國內重臣的時候,臉上大感無光。君王的面子不能丟,要丟也只能是臣子的,臣子的面子要是丟不了,那就只能丟命了。對於此次出航勞民傷財又沒有太大收穫的結果,自然要有人背鍋,孫權因爲身份光環背不了,就只能讓兩位辛苦出航的將軍來背了。

小結:

綜上所述,衛溫和諸葛直兩位將軍雖然完成了出海尋訪的任務,可是結果卻沒能讓孫權滿意,損兵折將、不能帶來大量人口、讓君王失了臉面,這就是他們最終被處死的原因。

侷限於時代,當時的人,包括孫權在內,都看不到這次出海遠航的結果是有多麼重大的意義:找到了臺灣的準確位置,將之納入中華版圖,並促進了臺灣與大陸的交流和發展。


雖然衛溫和諸葛直死得冤枉,但是他們的成果是值得中國人乃是全世界的銘記的。作爲我國正史記載中最早達到臺灣的人,衛溫和諸葛直已經在後世得到了認可,並被人記載、銘刻。

臺灣同胞更是該感謝這兩位將軍,因爲他們將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到了臺灣,促進了當地的社會發展,還促進了臺灣高山族人和漢人的融合,爲後來的臺灣社會文化奠定了基礎,讓臺灣成爲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