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浸漬藥劑之紗布,覆罩口鼻部分,外以紗布圍繞縛扎,鬆緊適度,要能完全縝密,使吸入空氣,必須經過口罩透入。據檔案記載,當時雲南省政府共收到250冊《簡易紗布防毒口罩製法》小冊子,省政府主席龍雲立即下令分發各地、各局遵照執行。

雲南省防空協會關於送防毒口罩式樣給龍雲主任的呈
五十三兵工廠王獻芬關於研究製備防毒口罩藥品情況的呈
民國檔案中的簡易紗布防毒口罩製作方法
雲南省建設廳關於自行製備騾馬簡易防毒口罩給景東縣政府的指令
作者:楊萍 雲南省檔案館
口罩在防治多種流行病或瘟疫中,具有很好的阻止細菌、病毒傳播的作用。最近,在全國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鬥爭中,口罩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使用口罩的國家是中國。元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述了在中國的見聞,其中有一條這樣的記錄:“在元朝宮殿裏,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可謂是原始的口罩。
現代意義的口罩始於外科醫療。19世紀,在進行外科手術時,醫生口鼻腔中的細菌會傳染給患者,從而引起傷口感染。1895年,經德國病理學家萊得奇建議,當時的醫生護士在爲患者進行手術時,戴上了一種用紗布縫製的掩住口鼻的罩具以防止細菌傳播,此舉大大降低了患者受感染的幾率。從此,各國醫生紛紛採納萊得奇的建議,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口罩開始出現。
我國第一位發明醫用簡易口罩的是伍連德醫生。1910年,哈爾濱爆發鼠疫,時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職)的伍連德臨危受命,出任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到哈爾濱進行疫情的調查、防治。伍連德通過調查大膽提出,在哈爾濱流行的鼠疫病菌可以通過呼吸之間的飛沫傳染,成爲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的第一人。爲了防止鼠疫通過飛沫傳播而造成更大的疫災,伍連德發明了一種紗布口罩。這種口罩製作工序簡單,製造原料取材方便,用雙層紗布夾一塊吸水藥棉,戴上它可以有效隔離病菌。這種口罩成本低,當時民衆紛紛戴上口罩,感染率大大降低。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爲防止疾病傳染而改造發明的醫用口罩,被稱爲“伍式口罩”。
1911年4月在奉天(今瀋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口罩,受到各國專家的讚揚,據檔案記載:“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抗日戰爭時期,爲了讓中國軍民有效防護日軍毒氣,1937國民政府軍工部兵工署編印了一本《簡易紗布防毒口罩製法》下發各省,對簡易紗布口罩製作作出了具體指導:
 “士兵,以作防禦毒氣之用,此種口罩雖不能防禦一切毒氣,但有此口罩,決不至爲毒氣毒死矣。茲述其簡易製法及用法如下:
一、紗布。取醫用消毒紗布四十層,裁成十二公分見方之小塊,以備浸漬藥劑之用。另取闊十五公分、長一公尺半之紗布一條,以備縛扎口罩之需。
二、藥劑。經試驗所得最切實之處方,計有二種:
甲、優洛託品、碳酸鈉(粉狀)、硫代酸鈉、水、酒精。配成溶液。
乙、優洛託品、碳酸鈉、水。配成溶液。
三、浸漬。以十二公分見方之紗布四十層,浸入上述藥劑甲或乙,任取一種。待完全溼透後取出,擠至半乾(按上述藥方所開之分量,適足配製一個口罩之需,故不應有多量之藥液擠出,如欲多制口罩,則所配之藥量,依上述處方昭照加)。
四、縛扎。以浸漬藥劑之紗布,覆罩口鼻部分,外以紗布圍繞縛扎,鬆緊適度,要能完全縝密,使吸入空氣,必須經過口罩透入。
五、效力。如浸甲種藥劑之口罩,其抗毒時間(以光氣濃度千分之一計算)爲十五分鐘,戰地之毒氣濃度較淡,約可支持一小時以上。如浸乙種藥劑,則口罩之抗毒時間爲二十分鐘,戰地濃度較淡,約可支持二小時以上。
六、卸除。口罩用久後,如察覺有毒氣侵入,必須更換,如已無毒氣存在,則應取下,以清水洗滌,再浸藥劑,仍能複用。”
據檔案記載,當時雲南省政府共收到250冊《簡易紗布防毒口罩製法》小冊子,省政府主席龍雲立即下令分發各地、各局遵照執行。當時的五十三兵工廠開始製備這款口罩,挽救了許多抗日將士的生命。
當時,雲南電氣制銅廠還結合雲南本地情況,製作了一款較高端的防毒口罩,“使用薄銅片壓成鼻型,着肉部分用本省熟皮緊鑲鼻型之上,即與橡皮製者無異。至出貨數目若不趕工,每日可交一千套之譜,倘需要緊迫,尚可多出。”這樣的面罩製作成本高,需“新幣三元”,不是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費得起。
當時,騾馬是雲南運輸抗戰物資的主力,爲防止騾馬感染疫病,雲南省建設廳還爲騾馬設計了簡易口罩。據檔案記載,1938年2月,景東縣長呈請省建設廳,要求核發騾馬簡易口罩及使用說明,但建設廳僅向該縣下發騾馬口罩簡易圖案及說明,讓其自行製備。
責任編輯 耿嘉 郭笑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