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三朝看牡丹。穀雨時節,正是牡丹花開之時,是人們欣賞牡丹的最好季節,因此牡丹花也叫穀雨花。意思是穀雨之後三天,就可以看牡丹了。此時間的牡丹花瓣碩大,豔而不俗 端莊不媚,可謂傾國傾城國色天香。

瞭解幾首關於牡丹的唐詩,再去欣賞國色天香的牡丹,暢想盛唐時牡丹花開萬人空巷的盛況,回味文人墨客賞花訴事、抒發情懷,應是別有情趣,也更有意境。如果能有感而發懷古思今再賦詩詞,那這個春天就再完美不過了。

古人賞花賦詩,良有以也

春暖時節,踏青賞花在古代就牽動着衆多文人騷客的情愫。牡丹嬌豔多姿、雍容華貴,花容端麗,據記載從隋朝起牡丹就成爲了名貴的觀賞花卉,到唐代更是盛況空前,也就留下了衆多以牡丹爲題材的膾炙人口的詩篇。

《紅牡丹》 作者: 王維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這首詩成於安史之亂前,“漢皇重色思傾城,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小女一朝選在君王側後,唐玄宗寵愛有佳,甚至“姊妹弟兄皆列土”,以致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逐漸怠慢朝政、加上政策失誤,導致朝政昏暗、社會動盪。王維看着豔麗的牡丹悄悄綻放,顏色深深淺淺明暗交輝,但卻愁腸欲斷傷心不已;家國有恙,心中悲慼;或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最能表達作者當時的心境吧。

及至安史之亂後,飽受兩面詬病的王維,早已沒了那份家國情懷,經歷了大繁華大動盪,愁腸欲斷與屈辱及被清算後的王維或許已經萬念俱灰,於是常常探究於生命的本質。於是他在輞川又寫下了一首“無我”“無心”的《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首雖不是描寫牡丹,但卻是爲花開花落的思考。沒有任何情緒,也沒有自我的表達。沒人來看,自開自落。甚至有了王陽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的哲理。

《惜牡丹》 作者: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在羣芳鬥豔的花季裏,被譽爲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遲開。唐朝對牡丹的鐘愛更是盛況空前;花落春歸去,時復又一年;對春的傷懷,對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文人墨客之一的白居易也不例外。

恍然間看到階前的牡丹,本就姍姍來遲的牡丹也只剩下幾枝殘花了,嘆息美豔的牡丹即將凋零,也感嘆時光的無奈;是啊,只剩下這幾枝牡丹了,如果一夜風來,恐怕真就花盡春去了。"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想想那種淒涼實在是傷神;趕緊拿來燈火,藉着光再看看這殘紅吧。這種把燈看衰紅的行爲,也是作者對牡丹無限的憐惜。

《牡丹》 作者:元稹

簇蕊風頻壞,裁紅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別一年春。

元稹與白居易是同學,也是詩友,世人將他們稱爲“元白”。元稹觀花細緻,簇蕊的牡丹太過嬌貴,雨露含羞讓牡丹豔紅美麗,其專心的神態一如其描寫菊花那樣“遍繞籬邊日漸斜”,然而美好的東西往往易逝,當風吹落一地花瓣,春天又將過去,歲月更替又一載。詩人惜花傷春,在繁花中看到即將一春歸去,也生出些許傷感和對時光的感嘆。

《賞牡丹》 作者: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舉國上下爭寵牡丹,文人們紛紛作詩吟誦牡丹,抒發喜愛之情。劉禹錫放開對牡丹的形態之美的具體描繪,將之與庭前芍藥、池上芙蕖這樣名花相比。芙蕖雖然嬌嬈但缺少份端莊,荷花淡雅卻少點風韻,唯有牡丹可謂是國色天香;花開時節,不但是自己,人們相觀賞牡丹的盛景都能轟動京城。足見牡丹之美、牡丹之豔。當然此處,作者也不只是寫牡丹,而是藉着寫牡丹抒發自己的情懷。至於說此時的牡丹花是否就是說的詩人自己呢?或許只有作者知曉。

《清平調詞三首》 作者:李白

回眸一笑,得到皇帝的寵愛,楊貴妃讓六宮粉黛盡失顏色。從此芙蓉帳暖春宵苦短,君王不早朝已經是常事。驪宮高處仙樂飄飄,集三千寵愛一身的寵妃緩歌慢舞,如此美妙時刻美妙場景,君王百看不厭。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迷戀真的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春天牡丹花開的時候,君王陪伴佳人賞花,花美人更美,看到此景,就找李白寫詩。李白看到國色天香的牡丹,看到傾城傾國的貴妃,看着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於是寫下了《清平調》。

(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美豔的牡丹重疊而生,綻放的輕盈動人;春風拂欄,牡丹上的露水奪目璀璨,凝聚天地精華的清香四溢;雨後的雲彩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清淨明亮又格外柔和;可是這兩者在美豔的楊貴妃面前都黯然失色,以致這彩雲還想要更美豔的衣裳,傾城傾國的牡丹還想要更美的容顏。奉命寫詩的李白,自然知道唐玄宗想要什麼,也自然知怎麼寫;筆鋒一轉,浪漫又豪邁的李白感嘆到,如果不是在仙山上看到,大概也只能在月下瑤臺上偶遇了。

(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牡丹一枝紅豔凝香帶露,力壓羣芳,但卻無法與楊貴妃的美相比,貴妃美到什麼程度呢?如今的漢宮無人能比,如果要找個參照對象,也只能是漢代的趙飛燕了。剛剛跨越了仙界與人界的對比,此時跨越時空的對比,不同標準的強烈碰撞,將這種美的程度展現的大氣磅礴又觸摸可得。從虛到實的變換,電石火光卻震撼人心。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名花傾國,各取所得,兩廂甚歡。儘管李白可能並不是這個意思,但兩相歡的細節確實寫出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如癡如醉。若說爲何春風帶幽怨呢,原來楊貴妃在牡丹花邊的亭子裏靠着欄杆看牡丹呢。

儘管是被皇帝要求寫詩,但依然寫的這麼飄逸,浪漫,寫的這麼出神入化,唐玄宗與楊貴妃不開心都不行,李白詩仙的頭銜,實至名歸。

唐朝對牡丹的癡迷與狂熱

賞花踏青吟詩是古人重要的社交活動,到唐朝本就有着貴遊文學氣息的環境下,踏青賞花就成了頗爲時興的活動;尤其對觀賞牡丹的狂熱更是到了空前絕後的盛況。我們也能從以下詩篇中窺見一二。

《牡丹芳》 作者:白居易

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嬌豔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牡丹花開時節,又逢春意漸濃。古人踏青遊玩賞花的雅興由來已久;凡是有花之處定有很多人相聚觀花賦詞,開放的唐朝連女士也是聚衆而行;杜甫的《麗人行》就描繪了女性春天盛裝出遊的景象。男士更是秉燭夜遊,宴飲賞花;李白的《夜宴桃李園序》就寫了與家人“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的夜遊賞花盛景。

此種宴飲賞花之風在國色天香的牡丹盛開時節尤爲盛行,吸引鄉野或廟堂之人聚會成風,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小吏平民,醉心於此樂此不疲。白居易看到此景也深深無奈,只好希望自己能有神仙法術之力,減去牡丹的幾分姿色,以求讓大家少做些飲酒賞花的事,廟堂之上的多想想國計民生的事,身處江湖的平民百姓也多爲君王分擔幾分,希望大家和天子一樣多做做重農念民的正事兒。

《秦中吟·買花》 作者: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爲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如果說白居易的《牡丹芳》寫出了人們對牡丹的癡迷,那麼這首《秦中吟·買花》則寫折射出人們對牡丹的狂熱。帝都的暮春,車馬喧鬧,又到了看牡丹買牡丹的時節,城裏的人們結伴而出,爲了喜歡的牡丹出手闊卓一擲千金。有株花開百朵的,竟然要25匹布帛(古代以五匹爲一束,二十五匹帛相當於8萬錢)何其昂貴;買牡丹養牡丹狂熱到城裏家家如此,人人癡迷地步。熱鬧喧譁中,“低頭獨長嘆”的對比,爲作者的寫作目的畫上點睛一筆。彷彿鏡頭由遠及近,從喧鬧的車馬,到無人理睬的嘆息,也將一株牡丹與十戶人家的稅負的對比昇華。

牡丹花好,賞心悅目;借古鑑今,詩書古今;趁着花開正好,看一春美景,賞古風雅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