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12月13日電 (唐小麗)今天是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上午10時45分,“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落成啓用儀式”在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地舉行。

記者瞭解到,“侵華日軍羅涇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地”(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地點)原位於羅涇鎮新川沙路以東,川念路以西的小川沙河口江堤邊。1973年8月13日,羅涇人民公社在小川沙侵華日軍登陸處豎立“永誌不忘碑”。1985年9月3日,寶山縣人民政府重新立碑,即現在的“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處”紀念碑,後名稱變更爲“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地點”。1984年3月19公佈爲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爲了讓歷史文物發揮其應有的時代價值和教育作用,寶山區政府部門結合羅涇清心園項目建設,將長期處於產業園區之內的紀念碑進行保護修繕和利用,將“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處”紀念碑和羅涇黨校內的警世鐘一併納入“侵華日軍羅涇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廣場”建設工程,進行易地修繕。紀念碑主體牆文字爲“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地”,碑長22 .44米,寓意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的人數2244人。紀念碑背面的地面鋪裝採用“侵華日軍羅涇地區暴行示意圖”,擋土牆採用青磚,增加鄉土味,體現寶山地域歷史感。整個設計方案竭力體現“紀念哀悼、銘記歷史、渴望和平”的主題。

日軍從登陸之初就開始對中國軍民大肆屠殺,奸擄焚殺,無惡不做,給上海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日本法西斯的暴行,通過在八一三淞滬會戰期間的“預演”,和在進攻南京途中的屢次“演練”,最後在南京達到了頂峯,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事件。

今天重溫這段歷史,是對南京大屠殺中的死難者與所有在抗戰中壯烈犧牲的抗戰先烈和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的敬重和祭奠,是人類良知的重要體現,也是告慰逝者,惕厲生者: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