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也被稱爲六朝古都,孫吳、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在南京建都,在建康城及其周邊遺留下了巋然長存的南朝陵墓石刻(也稱六朝石刻)。這些六朝石刻是六朝的精神象徵,南朝石刻蓄聚着“騰躍”的張力,至今仍傳達着南朝的神韻。

11月13日,“南朝氣韻——南京大學藏六朝石刻碑帖展暨南朝石刻的臨摹寫生與傳統雕塑的保護人才培養項目作品彙報展”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星雲樓1樓美術館對外展出。此次展覽主要以南朝陵墓石刻爲主,又兼及磚銘、造像題記、造像碑等。

展覽現場

南朝石刻

“南朝氣韻——南京大學藏六朝石刻碑帖展暨南朝石刻的臨摹寫生與傳統雕塑的保護人才培養項目作品彙報展”展品除從南京大學博物館館藏曆代石刻拓片中精選的南京及其周邊地區陵墓石刻中仍存文字的拓片外,書法史上的碑刻拓片名品如《校官碑》、《天發神讖碑》、《爨寶子碑》、《爨龍顏碑》、《瘞鶴銘》摩崖石刻,以及《明徵君碑》等也在展陳之列。

棲霞明徵君碑

棲霞明徵君碑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多個政權交替,時局動盪,爭戰不斷,同時,整個六朝時期也是一個經濟文化大發展,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一個上承秦漢、下啓隋唐的極爲重要的時代。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名家輩出。然而,伴隨着南京多次的“平蕩耕墾”及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化,時至今日,六朝地面遺蹟幾乎已經譭棄殆盡,惟有陵墓、石獸、墓闕、碑碣供人憑弔。

據此前資料介紹,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這些巋然長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統稱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蘇省境,就目前所能見到的石刻來講,共有33處。

南朝石刻的文物標誌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神道石柱柱額,一般文字有一正一反對應

按地區劃分,南京21處、句容1處、丹陽11處。以時代區分,宋1處,齊8處,梁13處,陳2處,具體時代失考的石刻9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宋武帝劉裕初寧陵石刻、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石刻、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陳文帝陳茜永寧陵石刻、蕭宏墓石刻、蕭秀墓石刻、蕭恢墓石刻、蕭譫墓石刻、蕭融墓石刻、蕭績墓石刻、蕭景墓石刻、蕭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處。

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神道碑側雕刻(局部)

據南京大學博物館介紹,南京大學自建校以來,歷來注重傳統文化保護及文物收藏研究。而金石拓片作爲中華傳統技藝,藉助紙和墨,採用獨特的椎拓方法,能將鐫刻在鐘鼎石碑、磚瓦竹玉等器物上的文字及圖像信息清晰完整地保存下來。由此,許多湮沒於歷史之河的珍貴文物信息得以保存與流傳。正是因爲金石拓片兼具學術性與藝術性,南京大學在百餘年辦學歷史中結合自身學科特色及辦學需要,積累收藏了逾兩萬件碑帖,尤以宋拓《大觀帖》卷六、孫過庭《書譜》拓本等最爲知名。館藏拓片中絕大多數是晚清、民國以來的舊拓,且多是整紙拓片,以歷代知名石刻、墓誌爲主,收藏也較爲系統完整。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神道石柱柱額

此次展覽主要以展示南朝陵墓石刻爲核心,又兼及磚銘、造像題記、造像碑等。爲此,南京大學博物館從館藏曆代石刻拓片中精心挑選了南京及其周邊地區陵墓石刻中仍存文字的拓片,如碑額、碑文、碑側及柱額等,主要涉及到了蕭梁一支中的8人。“雖然紙墨斑駁,文字漫漶,但歷史價值、文獻價值、藝術價值極高,無疑是今人體會六朝風貌與神韻的重要文字與圖像載體。”主辦方介紹說。

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神道碑額拓片,但如今已經漫漶不清

與此同時,爲凸顯南朝“繼漢開唐”的歷史地位,展覽又將江蘇地區現存最早的漢《校官碑》,吳《天發神讖碑》,雲南地區的東晉《爨寶子碑》、劉宋《爨龍顏碑》,傳爲南朝陶弘景所書的《瘞鶴銘》摩崖石刻,以及唐代所立、碑主爲南朝宋齊之際名士的《明徵君碑》等書法史上重要的碑刻拓片名品一併收入。

《校官碑》

其中《校官碑》就是在中國書法史上被近代學者康有爲冠以“豐茂”之譽,被後世贊爲“江南第一碑”的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校官碑》是南京和江蘇地區發現的最早碑刻,同時,也是江蘇省現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二爲吳《天發神讖》、吳《禪國山碑》)。其碑文內容是記述溧陽長潘乾的品行和德政。潘乾,字元卓,在溧陽縣長的任期內,“政績卓著,澤被鄉里,”特別指出的是他“構修學宮,宗懿招德”(引《江蘇金石志》)他興辦學校,宣揚教化,當地百姓刻石以紀念。根據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翁方綱考:“官者,學舍之統稱,潘君之職,自是縣宰。東漢時不聞特設學校之官。永平幸南陽,所謂校官弟子者,學校之弟子耳。茲碑特頌其興學之事,故其石刻於學舍。”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校官碑》碑文爲成熟的隸書,無書寫者的題名,其字體方嚴古厚,多用圓筆,佈局茂密,氣勢沉雄而有汪洋之致。歷代書法家在評論《校官碑》的藝術風格時,稱其“厚重古樸,方正雄”。

《天發神讖碑》

此次展出的《天發神讖碑》是江蘇省現存最早又一碑拓名品。此碑又名《天璽紀功碑》、《吳天璽記功頌》,三國吳天璽元年(267)刻。吳的最後一位君主孫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記功。清嘉慶十八年(1813)八月毀於火。碑文書寫雖是篆書,但不同於任何篆書面目。康有爲曾驚歎爲“奇書驚世”。張叔未則雲“吳《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爲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其書起筆方重,有隸書筆意,轉折處則外方內圓,下垂處呈懸針狀,森森然如武庫戈戟,凌然不可侵犯。後世篆刻家對此碑很受啓發,多取此碑筆意入印。趙之謙“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後世認爲趙之謙這方印還啓發了齊白石,從而形成了大刀闊斧、斬釘截鐵的齊派篆刻風格。

學員作品

南大博物館魏美強撰文介紹說,從觀展感受上看,此次展覽把二維平面的拓片與三維立體的雕塑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即還原歷史,又融合古今,是六朝石刻書法與雕塑藝術的一次集中展示。透過這些斑駁的紙墨與傳神的雕塑,觀衆也能隱約窺見一千五百多年前的 “南朝氣韻”,也更能體會南京這座“文學之都”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底蘊。

南朝陵墓石刻分佈圖

“爲了便於觀衆參觀,我們特意邀請了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陳剛副教授繪製了南朝陵墓石刻分佈圖,將目前仍散佈在南京及其周邊區的34處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都標註在了地圖上,一目瞭然。同時,又請專人赴南京、句容、丹陽等地拍攝了南朝石刻的現場實景圖,其中不乏視野開闊的航拍圖,這樣有利於大家更好地結合拓片及實物照片感受南朝石刻的滄桑變化。此外,布展團隊還爲此次展覽特別製作了南朝世系簡表,爲不是特別熟悉南朝歷史的觀衆樹立起一個大致的時間概念。”魏美強在文章中介紹說。

此外,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申請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南朝石刻臨摹寫生與傳統雕塑的保護》,並推出了高研班學員臨摹創作的60餘件石獸雕塑。這些雕塑的創作源於對南朝陵墓石刻的臨摹,既向傳統藝術致敬,又從傳統文化中學習,同時又賦予傳統藝術以新的生命力。

展覽海報

展覽現場

“作爲高校美術館,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的學術資源,展覽期間,美術館將推出一系列互動活動,包括兩場‘跟着教授看展覽’的學術導覽,以及一場校內公開課。”主辦方介紹,展覽開幕當天,南京大學博物館邀請到的是對六朝碑刻有精深研究的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長江學者程章燦教授以“石語——六朝碑帖與南京”爲題,現場爲觀衆講解六朝碑帖與南京的故事,以及對六朝考古有精深造詣的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張學鋒教授,以“南朝瑰寶——齊梁帝王陵墓石刻”爲題,解析南朝陵墓石刻的造型藝術與制度。而南京大學文學院童嶺教授則以“風流與無常——南朝的人物、文學和思想”爲題,採用公開課的形式,講述南朝人物的“清談”與“風度”。“總之,通過各種形式的展覽活動,我們力求讓觀衆更全面、深入地領悟南朝的文化與藝術內涵。”主辦方說。

據悉,此次展覽面向校內外公衆免費開放。展期爲2019年11月13日至2019年11月22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