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兵家思想还认为,两国交恶,武力求胜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安国全军”才是将帅用兵的最高境界,这就重视军事外交谋略在战争中的作用,孙膑将伐谋伐交思想具体化,提出“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六韬》认为,真正的军事家是取胜于战争之前和战场之外的,要从己方角度考虑,争取民心,隐蔽意图,等待时机,若从敌方角度考虑,就要以文致胜,这一直被后世军事家、谋略家所推崇。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虽然以讨论用兵作战著称,但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从来都是综合力量的较量,战争需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因素提供保障和支撑,同时战争又影响着这些因素,兵家思想从战略高度出发,正确地除了战争与国家利益关系,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形成的一套安国全军的理论体系。

导语:崇尚功利性的兵家,与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有何关系?从兵家流派起源、分类、治国治军内涵角度谈起,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春秋战国,周室大权旁落,诸侯争霸,战争四起,在众多的战争、战役中,都有兵家思想出现,例如,孙膑因势利导,歼灭庞涓军队;齐国田单出奇制胜,用火牛阵击败燕国;鲁庄公,以逸待劳,三通鼓击败齐军与长勺,晋文公兵不厌诈计胜楚国;有合纵连横之术的,五国攻秦,秦国获胜。

韩魏相争,晋君退避三舍,后发制人,大获全胜;秦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而在秦赵的长平之战中,秦国白起则采用佯败后退,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最终歼灭赵国的有生力量……。

春秋战国期间的战争,无不夹杂的兵家智慧,那么我国的兵家思想起源于哪里呢?都有哪些分类呢?这些兵家思想与其它诸子百家流派有何关系呢?本篇文章,笔者来浅析一下兵家思想:

兵家的起源

兵家学派到底起源于哪里呢?现在公认的研究成果是,在春秋时期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下,经过战争洗礼,兵家作为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思想学派,在春秋末期孕育并形成于齐地,创始人是被称为兵圣的孙武,他受到齐地武学精神的熏陶,继承了先人的军事文化成就,特别是姜太公的“兵权与奇计”思想,创造出千古兵学绝唱《孙子兵法》,不仅构建了完整的兵家理论体系,还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兵家学派。

兵家流派的分类

兵家与其它诸子学派一样,也分为不同的派流,若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兵书分类,兵家划分为兵权谋类:《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六韬》;兵形势类:《尉缭子》;兵阴阳类;兵技巧类。

若按国别类分,兵家著作主要出自于齐国、晋国、秦国、楚国、越国等国,其中最主要的是齐系统和魏系统,其中齐国系统的兵法有《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魏国系统的兵法有:《吴子》《尉缭子》;此外还有,吴国的《孙子兵法》,其它不知国别的《兵春秋》、《王孙》、《兒良》、《李良》、《丁子》等,由此可见,真正对历史有影响的国别系统是齐系统和魏系统。

还有一种很流行的分类,那就是根据兵书的内容与诸子百家流派的相似度,将兵家流派划分为,儒兵家、道兵家、法兵家、墨兵家、纵横兵家等等。但这种分类,也引起很大争论,因为在诸子百家的学派思想中,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学派思想的影响,兵家在吸收其它各家思想的同时,也影响着其它流派的思想。

齐、魏两大系统,五个流派

笔者认为,上述的兵家流派划分齐、魏两大系统,大致有五个流派,这个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五大流派主要有司马派、孙氏派、吴氏派、太公派、翟下派等等。

司马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穰苴,其著作有《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派以继承《司马法》为己任,结合时代的变化和战争形式的多样化,创造性地阐明《司马法》中的“仁本”精神,重视军礼与军法,主张慎战与备战。

《司马法》主要内容是,西周时期的军事编制、礼仪、操练、典章的汇编,并不是讲形势、讲阴阳、讲权谋、讲技巧的兵书,是初期时期周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中的反映,但到了战国时期,《司马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战争的要求了,因此许多内容被逐渐淘汰。《司马法》其中的某些内容被太公,穰苴、吴起、孙武等人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孙氏派:以孙武为宗,代表人物还有孙膑、庞涓等人,其著作主要有《吴孙子兵法》、《齐孙子兵法》;孙氏派主要以齐国地域兵学文化孕育而成,带有吴楚兵学文化特色,此流派崇尚权谋与诈伪。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也是其兵法的重要传承者,又说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土地,但这种说法并未被司马迁所采用,但从学术渊源来看,庞涓也可算孙氏一派,庞涓没有兵法传世,没有留下理论建树,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兵家。

吴氏派:代表人物有,吴起,尉缭,其著作有《吴子》、《尉缭子》;以魏国的军事斗争为核心内容,在思想上表现出儒家、法家合流的倾向。《吴子》是能与《孙子兵法》相媲美的军事著作,吴起、尉缭根据魏国国情和所处的时代特点论兵,两人都有浓厚的法家、儒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兵,以仁带兵。

太公派:与太公军事思想关系极大,表现出明显的黄老道家思想的兵家流派,其代表作为《六韬》、《黄石公三略》,其中《六韬》大致形成于战国末期,是兵家的集大成著作;《三略》大致成书于喊出,体现的是天下统一的政治环境,这两部兵书都收黄老道家思想影响。

稷下派:以管仲为鼻祖,以子晚子等人为代表,其代表著作为《管子》,是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时期,在稷下学宫不治而议论的兵家流派;子晚子是齐人,齐著作《子晚子》思想风格与《司马法》相似,带有浓厚的杂家色彩。

稷下派兵家虽然在理论上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仍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主张,他们根据遵循和认识自然界规律、战争规律,全面客观地掌握敌我情况, 制定作战计划,根据战争形式的变化来改变战略战术。

兵家思想中治国理政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虽然以讨论用兵作战著称,但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从来都是综合力量的较量,战争需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因素提供保障和支撑,同时战争又影响着这些因素,兵家思想从战略高度出发,正确地除了战争与国家利益关系,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形成的一套安国全军的理论体系。

战争关乎国家生死存亡

先秦兵家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重要性,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战争还能兼并土地实现统一,可以抵御外敌,树立威信,图谋称霸,这些都符合国家和君王的利益。孙膑继承孙武思想,提出“战胜而强立”,只有打胜者才能挽救处于危亡境地的国家,如果战败了,就会割地赔款,危及国家生存。

齐国正是是孙膑的军事理论下,邹忌纳谏齐威王,招贤纳士,变法图强,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扭转了齐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弱势局面,确立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强国地位,这充分证明了战争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只有大胜仗才有立身之地。

兵家慎战与备战思想

面对战争,兵家则提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理论。兵家意识到战争的重要性,但同时又反对穷兵黩武,提倡审慎对待战争;《孙子》深刻认识到战争消耗对国家影响,基于对战争危害的深刻认识,总结出一套审慎、务实、有效的理论。

《孙子》认为,战争关乎人民生命,关乎国运,君主和将帅应该对战争保持克制和理性态度,慎重决策,不轻易动武。对于战争的原则,孙子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战争,没有胜利把握的战争,国家没有遭受重大危险的战争,都不要发动。

《尉缭子》,也强调用兵要谨慎,不可意气用事,不要轻易用兵,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必须做好准备,决战要迅速,不宜打持久战。

与慎战向对应,兵家不惧怕战争,重视积极备战。吴起提出“安国之道,先戒为宝”,吴起认为,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有支精锐部队,因此,在吴起的指导下,魏国建立了一支精锐部队“魏武卒”,使的魏国军事力量强大起来。

《孙子》也非常重视战前的战略谋划,主张积极备战;《司马法》指出大战之前,应该在各方面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还提出了“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等原则,强调战争要充分考虑天、财、众、地、兵这五个条件。

此外,兵家思想还认为,两国交恶,武力求胜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安国全军”才是将帅用兵的最高境界,这就重视军事外交谋略在战争中的作用,孙膑将伐谋伐交思想具体化,提出“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六韬》认为,真正的军事家是取胜于战争之前和战场之外的,要从己方角度考虑,争取民心,隐蔽意图,等待时机,若从敌方角度考虑,就要以文致胜,这一直被后世军事家、谋略家所推崇。

兵家思想也重视争取民心

中国政治思想的传统中,有个重要的核心内容,那就是重民思想,诸子百家各流派都有重视民众思想,兵家也不例外;从维护统治和对外战争取胜的角度,深知政治、军事、民心向背是具有辩证关系,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关键点之一,因此,兵家主张统治者要仁政爱民。

《尉缭子》认为,政治对军事有决定性的影响,军事对政治也有很大反作用力,治国需要文武兼用,二者相辅相成。吴起主张,治国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修文德要搞好内部团结,国内意志不统一,不能派兵出战,军队内部不团结,不能上阵打仗。《六韬》更是强调,以仁义治天下,天下并非是君王一人的天下,只有任治之君才能得天下,居天下,因此,爱民就是“国之大务”。

显然,兵家的重民、爱民、爱兵思想都带有较大的功利性,其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调动民众参与国防建设、参与战争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讲爱民爱兵是为政治军事目的服务,是争取战争的胜利手段;当然,这种兵家的这种爱民爱兵思想,比残暴地驱使效果要好多了,带有人文关怀,有利于凝聚军心民心。

兵家认为,经济是富国强兵之本

战争是国之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持,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因此兵家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工商业,才能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重视发展农桑增加积累

除了重民思想外,重农思想也是我国一个重要思想体系,兵家思想同样也重视农桑发展;《尉缭子》指出,战争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具有巨大的依赖性,粮食是军队首要战略物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之守在粟”,“军无粮则亡”。

吃饭、穿衣是老百姓和军队的头等大事,尉缭主张把所有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农业耕种和纺织生产之中,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有积蓄,这是富国强兵之法。

重视发展工商业以满足军需

军事技术中的兵器制造、生产、改进与手工业密切相关,兵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认为手工业,商业对国家、对战争影响巨大。《六韬》认为,商业、手工业与农业一样重要。

《六韬》“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

《尉缭子》也充分肯定商业对国家物资储备的重要作用,指出市场贸易作用很大,可以弥补国家所需,为军队提供战备物资。从保障军需角度看,尉缭主张广开军需品来源的门路,从市场上购买商品,这也是积极备战所要求的。

兵家也强调依法治军,重视赏罚

兵家认为,治军比治国要更严厉,国家需要法律、法令和制度,军队是一个作战集体,更需要严明的纪律和统一的号令。《左传》、《司马法》中记载的军礼内容,为军事行动制定了准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兵家依法治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赏罚分明,执行严格。孙子在教战时,对不听号令的宫女立即斩首,这就是严格执法;吴起认为,赏罚分明是军队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刑罚和纪律是统一军队思想和行动的准绳。

《司马法》,认为,重赏罚能够鼓舞士气,使军令顺畅地执行,行赏和施罚都是为了达到同一目的。《尉缭子》对赏罚的重要性,有更深刻地阐述,向前是明确的赏罚,向后是必死的刑罚,只有贯彻法制,赏罚分明,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此外,赏罚在特殊情况也要特殊的原则,《司马法》指出,大捷不赏,就是为了防止上下级争功;大败不诛,打了打败仗也不要进行诛杀,这样上下级就不会互相推诿过失。同时,兵家还注重激励机制,将帅要善用“无法之赏”,激励全军实权,要拼死杀敌。

兵家重视选贤任能

无论治国还是治军,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兵家思想也非常重视人才观。吴起认为,好的将领,得之国强,去之国亡;孙武指出,懂的治兵的将领,是国家安危之主也,《六韬》,认为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兵家认为,将帅除了在军队担负要职重任外,还肩负着制定军政大略、战略计划,为君主筹谋划策的重大使命。例如,孙膑在齐国虽然官拜军师,但却在谋划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齐国采取孙膑的战略决策后,实行了富国强兵。又如,魏国的吴起,尉缭都曾为魏国建言献策,取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兵家还非常注重选拔人才,在人才任用的方式上,提倡“因事设官,量能授职”,特别是在将帅队伍的建设上,注重德才兼备,有勇有谋。

综述

兵家思想并不是孤立的,与诸子百家思想相互掺杂,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那么兵家思想与其它学说思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兵家的文化精髓是构建在诸子百家流派学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基础上的,它融合了儒家的“仁义”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墨家的“非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观点,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兵家的军事伦理思想。

兵家思想在哲理上升华于儒家的“义战”、“仁本”等思想;兵家的政治实践理论从法家“法治”等理论中吸取了丰富的经验;而墨家的“民本”、“人道”等思想,赋予了兵家理论思想中更多的人性关怀;道家的不争之德,以柔克刚的特质,为兵家的战略、谋术思想提供了智慧的渊源。

兵家军事理论以“以仁为本”、“以德制胜”、“惟民是保”为原则,打着以“仁”为主线的旗号,试图给战争穿上道德的外衣。兵家思想中的“德”,强调的是正义的战争,保国安民的战争观念,这是一种古朴的军事人道主义。

笔者认为,在研究兵家思想中,我们也能看到,兵家思想中也有重民、爱民思想,这一原则将战争向最人性化的方向指导的,因为,在战争中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兵家思想中的仁、义、德、重民、爱民等思想,约束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行为,也影响着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因而也直接影响着我国传统军事理论的发展方向。

我们从兵家军事伦理价值取向上,战争的最高价值形态是“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也就是兵家所说的“安国保民”为最高价值取向,“兵”是“安国”的手段,“安国”是“兵”的目的。兵家与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不同,这些往往侧重于和平时期的治理,往往都是通过理想的理论操作,但兵家不是空谈理想国,兵家更多关注的是战争中的统治术、生存术,战争是通过和平之路,也是实现统一的必然方式。

兵家更清楚军队在国家机器中的做偶有,对内维护统治者,对外实行扩张的特殊只能,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是,诸侯争霸时代,军队对诸侯国意义重大。兵家是一种实用学说,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可操作性,我国的古代兵家一大特殊是军国兼治。

兵家的辩证思维也是特别值得人们学习的,其治国理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性,具有独立统一的关系,他们既认识到军事和战争的重要性,又对战争持有审慎态度,防止因好战而亡国;对内治理,既强调严刑峻法,又主张对老百姓实行仁政教化,做到恩威并施。

兵家虽然从军事的出发点,论政,但其理论远远超过了军事,正是兵家更加清楚战争的严重后果,所以对待战争,兵家大多都采取“慎战”主义,反对穷兵黩武,更多地采用“伐谋”、“伐交”等非军事手段。兵家提出,治理国家不能简单地依靠武力,要“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来达到富国强兵,安国保民的目的,从而最终实行从战争到和平,从分裂到统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左传》、《孙子》、《吴子》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