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皮漆技藝製作工藝流程:割漆、榨漆、制模、調漆灰、刷漆、批灰、裱布(不斷重複以上三步)、脫模、胎骨反覆批灰和打磨、髹塗、打埝、髹色漆、貼金、髹色漆、打磨、拋光。

01 胎 骨

依循古法,在胎骨上裱夏布,刷上生漆。然後用天然生漆、古瓦灰調和成漆灰,在胎骨上上生漆灰。

生漆灰要批五六遍才能把器型做準。所有線條必須曲直規矩,方圓有度。一切都要恰到好處。不斷上灰漆,髹3-5遍,然後陰乾,之後打磨。不斷修整,讓胎骨精準。

02 打 埝

製作完工後的底胎面上,用稠厚的色漆點堆突起的花紋,稱爲打埝。這是一手絕活,是犀皮漆很絕密的一道工藝,因爲很難,所以導致犀皮漆在歷史上幾次失傳。

打埝時,漆很容易流失掉,打着打着漆就流走了。也有的打的埝,磨出來之後的紋路不好看,漆的紋理流動得不流暢,或者變化很少,不美。這都取決於打埝的過程。

埝的本意是用土築成的小堤,打埝的本質就是做出高於器物表面的突起。埝的形狀、高低、疏密,決定了之後磨出來的花紋是什麼樣的。

漆調到什麼程度最適合打埝,如何打出不同形狀的埝,不同形狀、高低、疏密的埝會形成什麼樣的紋理,每種紋理適合什麼樣的器物,全憑手藝人多年積累的經驗。03 蔭房乾燥 & 刷漆

髹的意思是以漆漆物,髹色漆就是刷不同顏色的漆。

打好埝之後,要入蔭房乾燥。需要一週或半個月,有時長達一個月。乾燥後,再一遍遍刷不同顏色的漆。表面凹凸不平、多遍髹塗色漆的器物,凸起處被磨平後,便會露出漆層的斷面,這就是犀皮漆不用描、不用刻,卻能形成美妙紋理的奧祕所在。

每髹一種色漆都要入蔭房乾燥,待完全乾透後,再髹另一種色漆。漆的乾燥與通常其他器物的乾燥不太一樣,它需要一定的溼度,潮溼溫暖的氣候更利於漆的乾燥,天氣太乾的時候,反而不容易陰乾。

色漆與色漆之間要用對比色,最基本的色漆以紅、黃、黑爲主,如果使用同一色系,打磨時就難以出現分明的花紋,傳統的犀皮漆有“紅黃黑”、“紅黃綠黑”兩種不同的配色。花紋就隱藏在這不同色系的漆層中。04 打 磨

漆面乾透後開始打磨,使花紋顯現。原來打埝時凸起的點狀四周,被不同顏色的色漆圈包圍,這些圈流動延伸後,又成了另一種形狀,又與其它紋理結合、相融。

最開始顯露的是圍繞着埝的一個個豆斑紋似的點,隨着打磨的加深,點會逐漸擴大,一層層的色漆隨着埝的形狀開始顯現出一圈圈紋理。

這些圈、線不斷往外擴展,連在一起,色和色之間,流動着,交融變化着,顯出流光溢彩繽紛曉暢之紋,形成千變萬化的線條、圖形。

05 拋 光

犀皮以光滑爲美。粗磨、中磨、細磨。多次打磨平整後,再需用手拋光。這又是一道絕活。手來回摩擦的速度,產生手的溫度。速度和溫度不及,器胎不會有光。

過了,胎裏會發生暗子,產生雜質。只有當溫度與速度恰如其分的到了那個點上,漆器才能生成自己的光。那溫潤而又絢爛的無法掩飾的,屬於犀皮漆的內蘊光澤。

▲這件漆盒是王世襄先生的心愛之物,曾在他的多部著作中出現過,2003年王世襄先生的藏品《儷松居長物》專拍,馬未都將其收藏,至今在觀復博物館展出,是對王先生的懷念。

(此處圖片點一下,可以放大看)

犀皮,又稱西皮、犀毗、波羅漆、虎皮漆,在傳統大漆工藝裏,是一種廣受歡迎的漆藝表達形式。

"犀皮"並不是犀牛皮,而是由於多用黃、赤、黑三色填入,紋理常似犀牛皮、虎皮,所以又常被稱作“犀皮”或“虎皮漆”,特指中國古代漆器製作中的一種裝飾工藝。

明 犀皮漆圓捧盒

此技法起於唐朝(學術界有爭論,王世襄先生認爲早於三國時期),在宋朝時已經十分流行。

明代的漆工名匠黃成編著的漆器專著《髹飾錄》,全面地敘述了有關髹漆的各種技法。在《髹飾錄》中犀皮列入填嵌一類,它的原文是: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雲、圓花、松鱗諸斑,近有紅面者,以光滑爲美。

楊明也注曰:摩窳諸般,黑麪紅中黃底爲原法。紅面者黑爲中,黃爲底。黃面赤,黑互爲中、爲底。

對以上文字記錄,王世襄先生撰文評論:文字簡練,但畢竟兩家是漆工,毫不牽強附會,比古代幾家有關犀皮的說法都切合實際。……

黃成論犀皮“以光滑爲美”。這光滑是經過最後的打磨才取得的。因爲犀皮漆在製作之初,器物表面卻須利用胎體自然起伏或人爲地用調色的漆灰堆出一顆顆或一條條高起的地子,也就是所謂的“底”,然後在底上再刷不同色漆,每色都要刷幾道,積累到一定的厚度,也就是所謂的“中”和“面”,乾透後再磨平拋光纔算完成。至於底、中,面的漆色並無成規,即所謂“可互爲中爲底”,而以石黃調漆作底最爲常見。據傳世實物,犀皮還不止黃、黑、紅三色,有的兼用綠色及紫色。

明 犀皮漆圓捧盒 局部

袁荃猷在《談犀皮漆器》一文中說:犀皮漆器表面是光滑的,花紋由不同的顏色的漆層構成,或作行雲流水之文,或像松樹杆上的鱗皴,乍看很勻稱,細看又富有變化,漫無定律,天然流動,色澤燦爛,非常美觀。

通過上面這一段,大致可以瞭解到犀皮漆的技法,簡單來說,只要在一個凹凸不平的面上逐層塗上有明顯色差的漆,最後磨平,都會出現所謂的“犀皮“紋理。

明 犀皮漆圓捧盒 局部

關於"犀皮"工藝出現的年代,過去根據文獻中有關犀皮漆器的記載多出現於唐代(公元618~907年)晚期,因此人們認爲這種漆工藝的出現不會早於唐代。

直到1984年,馬鞍山市發掘了三國東吳重臣朱然的墓葬,當時出土了一對轟動學界的犀皮漆耳杯,這是我國迄今爲止所發現最早的犀皮漆工藝的重要物證,比最早的文獻記錄還早600年,比之前的實物證據更是早了一千多年。

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犀皮鎏金銅釦皮胎漆耳杯的發現,使犀皮漆器出現的時間提早了近600年

所以大學者王世襄看到了朱然墓這兩個犀皮漆耳杯時,竟十分激動地說:“這實在是一個驚人的發現!”

犀皮鎏金銅釦皮胎漆耳杯杯身長約9.6釐 米,寬5.6釐米,高2.4釐米。兩件均爲皮質胎地,杯口呈橢圓形,平底。

明 犀皮漆圓捧盒 局部

兩耳邊及口沿處鑲嵌有銅釦,銅釦經過鎏金處理。器身犀皮漆的花紋由黑、紅、黃三 色漆組成,構思典雅,精美異常。這對犀皮漆器的發現,對中國漆器工藝發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世襄先生也在著作《中國古代漆器》裏特撰了“對犀皮漆器的再認識”的文章。文章中說:

犀皮漆器何時開始出現?過去認爲比較有把握的回答是唐代,到南宋時已非常流行。但是萬萬沒有想到而且也不敢去想三國時已經有了犀皮漆器。它的出現比現知最早的有關文獻記載早600年,比現知最早的犀皮實物早1300多年!

雖然王世襄先生認爲這可以認定犀皮漆的起源時間節點爲三國時期之前,但那時也還沒有辦法蓋棺定論,因爲學界對犀皮漆的起源時間還是有爭議的。

明 犀皮漆圓捧盒 局部

"犀皮"漆器工藝到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製作技術日臻成熟。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犀皮" 工藝的發展達到了完美的程度。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時利用這種工藝製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傢俱,種類繁多,並被作爲貢品進獻到皇宮大內。

清 犀皮漆倭形筆筒

此文源於和一位讀者的交流。中國的很多老手藝正在被人們慢慢忘卻,許多甚至已不再爲人所知,最終失傳。今後研習君會通過對老手藝的探索和解讀,和大家一起走進老手藝,這些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遺產,我們應該要了解~

大家對於哪門“老手藝”感興趣呢?歡迎留言,也歡迎給本欄目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