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年,李元昊在好水川埋葬了上万宋军后从容撤退。路过边界的一处寺庙,张元趾高气扬的外寺庙墙壁上题诗一首。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这首诗可谓是嚣张至极,当时宋夏边境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夏竦,好水川之战的主要军事主官是韩琦。张元这一首诗可以说是把这二位从头到脚嘲讽了个遍,在这一瞬间,张元内心的仇恨得到了完美的释放。那么这个张元是何许人也,他因何攒下如此大的仇恨。

落魄举子张某人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创举,现代世界上的很多选拔制度都脱胎于科举。但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一句话却完美的展现了科举丑恶的嘴脸。说白了,科举就是用来禁锢人思想的,让你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科举考试之中,这样的话你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没有功夫去明辨是非,甚至没有心思去造反。

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无法控制住所有人,毕竟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唐朝的黄巢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宋朝为了不蹈唐朝的覆辙,在科举上就放的很宽。

开宝三年,宋太祖给主持科举的礼部下了道圣旨,命他们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结果宋太祖大笔一挥,你们来回折腾考这么多次也不容易,全部赐“恩科进士”。

不仅如此,在唐朝,往往一科只会选二三十人中进士,但是在宋朝,这个规模扩大到了二三百人。而且只要你考上进士了。就有官做。

但是这个张某人就很倒霉,如此宽的条件,他还是屡试不中,久而久之心生仇恨,他认为这帮天天在庙堂之上指手画脚的人都是绣花枕头,自己学富五车,才学过人,却被这帮绣花枕头给挡住了去路,于是他心心念念找机会去报复这帮人。

这时,他听说西夏国主元昊有立国称帝的大志向,于是便拉着同样屡试不中的考友胡某人来到了西夏。并改名为张元、吴昊。

二人为了吸引西夏国主元昊的注意,便用在一家酒楼的墙上写下:“张元吴昊在此饮楼。”

此举很快吸引了元昊的注意力,原理很简单,他们一个叫张元,一个叫吴昊,把元昊的名讳犯了个遍。元昊怒气冲冲的质问他二人为何犯我名讳,来西夏意欲何为。张元大声答到:“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

这里就得说说守仁君为什么只叫他元昊了,因为他的姓实在太多。

党项族出自鲜卑,元昊祖先本姓拓跋,唐末黄巢起义时元昊祖先拓跋思恭在平乱中立下大功,唐僖宗遂赐拓跋思恭李姓,当时的唐朝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拓跋思恭能得国姓自然是倍感荣耀,当即下令他的家族全部改姓李。

这个李,一直姓到了李继迁、李继捧年代。当时李继迁一直在定难五州那块地折腾,宋朝为了安抚他,赐赵姓,改名保吉。李继迁被宋朝人追的满沙漠跑,为了能喘口气也接受了赐姓。这样一来元昊又能姓赵了。

你到底姓李还是姓赵还是姓拓跋呢?

投其所好受重用

张元问出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问题。

元昊呆滞了,因为这个问题捅到他心窝子了,立国称帝是他最大的梦想,但是从他的远祖拓跋思恭开始,整个党项族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臣属,即使是他爷爷李继迁闹了一辈子也没躲开。现在他有实力了,但是这个名份他又该如何去争取。张元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诉他,改姓是你脱离中原王朝控制的最佳手段。

张元在中原大地上可能排不上号,但是在西夏这种地方还真没有人能玩过他,他来之前做足了准备,摸准元昊的软肋一击即中。

元昊当即重用张元,不久之后吴昊也得到了重用,不过吴昊对西夏的影响远不及张元,所以他的戏份也就到此为止了。

好水川之战,张元献计于六盘山埋伏宋军取得大胜,回国后张元便被李元昊提拔为国相。

雄心壮志终成梦

好水川之后,无论是元昊还是张元,都膨胀到了极点。全然不顾好水川是以西夏举国之力对宋朝两路之兵,以十倍之军对敌,宋军将士皆死战不退,西夏军惨胜的事实。

他们把目光瞄向了曾经始皇帝、汉高帝、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生活过的地方,关中,长安!

公元1042年9月,李元昊在天都山究集10万众,倾国而出。一路从刘燔堡出击,攻击镇戎军,一路从彭阳城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

刘燔堡部是烟雾弹,旨在吸引宋军主力,而彭阳城部才是真正的杀手锏,他们的使命就是破渭州,踞关中。

李元昊和宋军打了那么多次仗,每次都是如出一辙欺诈,但是宋军的主将每次都非常乖的主动上当。

这次也不例外,得知西夏军的动向后,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自渭州至瓦亭寨阻击。

真是想啥来啥,诱你出击你就还真出了。而且你还是从渭州出的兵。李元昊估计做梦都能笑醒!

葛怀敏,他是北宋将军葛霸的儿子,以父荫当的官,葛霸在北宋众将中虽然不算过去出众,但是也和辽国铁骑在河北真刀真枪干过。这葛怀敏不能说怕死,但是太彪了,自诩出身将门,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葛怀敏出兵后,迅速进抵瓦亭寨,会该寨都监许思纯、环庆都监刘贺部,违令北进,进屯五谷口。王沿告诉他西夏军狡诈,且多骑兵,咱们大部分都是步兵,在平原和西夏人打仗会吃大亏的。咱们应该背城扎营,示敌以弱,设伏奇袭,攻其不备。

但是葛怀敏根本不搭理他,你个没打过仗的文官居然敢对老子指手画脚。他不仅自己要北进,还通知镇戎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两路都巡检李良臣、孟渊等部,集兵数万,一起北上。

九月二十日晚葛怀敏率军扎营养马城,不日众军集结。

此时前方传来消息,说李元昊移军新壕外,将军赵珣认为西夏军远来,利于速战速决,建议依马栏城布栅,扼其归路,固守镇戎,以保障粮道,等待其兵疲而击。但是葛怀敏不听,反而命诸将分兵四路趋定川寨。你说既然你要分兵,当初你为什么要麻烦人让他们集合呢?

第二天刘湛行军先行遭夏军截击,退守向家峡。李元昊调转兵锋开始向葛怀敏中军进攻,葛怀敏率军坚守定川寨,然后李元昊断其后路,截其水源。葛怀敏只能结阵出寨,原本李元昊军队根本打不动宋军军阵,奈何天公不作美,突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西夏军常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习惯了,但是宋军受不了,飞沙走石中宋军失散,军阵不攻自破。葛怀敏大败,入夜,西夏军再次围城,葛怀敏率部突围走镇戎军,此时有人建议说咱们突围西夏军必定会在半路拦截,不如咱们兜圈子迂回笼竿城。

葛怀敏还是不同意,果然,刚突围不过两里地,就再次被西夏军包围了,在一片旷野中西夏军开始了对宋军的轮番冲击,宋军无力抵抗,彻底崩溃。葛怀敏、曹英、李知和、赵珣、王保、王文、刘贺等16将战死,宋军士卒阵亡近万人。

葛怀敏的自视甚高、一意孤行终于尝到了恶果,好在他到最后也是陪着兄弟们一起阵亡的,不怂!也不算给他爹丢脸。

定川寨战败,张元和李元昊的第一个目标达成,陕西诸路二十万驻屯军把目光全部聚焦到了这支西夏军队身上。

但是另一部分的西夏军却遭到了宋军顽强的抵抗。

英雄登场——景泰!

近现代有关宋朝历史的书籍关于景泰的记载不多,但是翻阅元朝人编的《宋史》,你就会发现北宋的英雄何其伟大。

景泰是原州知州,西夏军来犯,景泰率五千人进兵抵抗,在彭阳西和西夏军遭遇。景泰率军依山结阵御敌。

西夏军还是老套路,骗就完了,但是景泰每次都能识破西夏军的诡计。

宋军结阵未成时,西夏军派出骑兵攻击,景泰偷偷派了三百骑兵,分左右两军,在军阵两翼广树旗帜,西夏骑兵遂迅速后撤。这时有将校试图率军追击,景泰急忙制止。然后下令搜山,果然数千西夏军早就在周围埋伏好了。不得不说西夏人是真的阴,宋军结阵未成时派骑兵突击,如果能把军阵冲散,那么就大军压上,如果冲不散就佯装溃退引宋军来攻,宋军只要一动,伏兵立刻出战。三川口、好水川,这一招屡试不爽。不过张元也就这点本事了。

景泰分出一部上山清剿伏兵,数千伏兵没有后援被迅速击溃,阵斩千余级。前面的西夏军看伏兵尽没,这次是真的开始溃退,景泰纵兵追杀,西夏军损失惨重。有人说伏兵没了西夏军就跑这也太菜了吧。

没错,西夏军就是贼。无论是好水川还是三川口,西夏军都是以数倍兵力于宋军,然后施展各种诡计才能得胜,但是一但局势稍有不对,西夏军立刻就慌忙逃窜。

定川寨一战葛怀敏葬送了上万宋军,但是在原州,景泰却以少量的兵力挡住了西夏军队,从而保住了渭州,乃至关中。张元和李元昊二人夺取关中建立基业的梦想也就此破碎。

原州之战的规模比不上定川寨比不上好水川比不上三川口,在史书上的记载也是几句话带过,但是此战的意义非常重大,把西夏军成功挡在了关中平原之外,碾碎了张元和李元昊的痴心妄想。

战后张元也渐渐不被李元昊信任,忧郁而死。西夏也因李元昊的骚操作和辽国结仇,在宋辽两国的压力下,西夏和宋朝签订合约,史称庆历议和。李元昊自削帝号向宋朝称臣,宋朝每年给点零花钱保陕西诸路黎民平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