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年,李元昊在好水川埋葬了上萬宋軍後從容撤退。路過邊界的一處寺廟,張元趾高氣揚的外寺廟牆壁上題詩一首。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這首詩可謂是囂張至極,當時宋夏邊境的最高軍政長官是夏竦,好水川之戰的主要軍事主官是韓琦。張元這一首詩可以說是把這二位從頭到腳嘲諷了個遍,在這一瞬間,張元內心的仇恨得到了完美的釋放。那麼這個張元是何許人也,他因何攢下如此大的仇恨。

落魄舉子張某人

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一大創舉,現代世界上的很多選拔制度都脫胎於科舉。但是“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一句話卻完美的展現了科舉醜惡的嘴臉。說白了,科舉就是用來禁錮人思想的,讓你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科舉考試之中,這樣的話你就沒有時間去思考,沒有功夫去明辨是非,甚至沒有心思去造反。

但是即使是這樣,還是無法控制住所有人,畢竟權力的誘惑是巨大的,唐朝的黃巢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宋朝爲了不蹈唐朝的覆轍,在科舉上就放的很寬。

開寶三年,宋太祖給主持科舉的禮部下了道聖旨,命他們整理近十年以及後周乃至後漢的舉子檔案,統計一下,看歷經15次考試全部終場還沒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禮部經過仔細覈查,列出了以司馬浦爲首共計106人的名字,結果宋太祖大筆一揮,你們來回折騰考這麼多次也不容易,全部賜“恩科進士”。

不僅如此,在唐朝,往往一科只會選二三十人中進士,但是在宋朝,這個規模擴大到了二三百人。而且只要你考上進士了。就有官做。

但是這個張某人就很倒黴,如此寬的條件,他還是屢試不中,久而久之心生仇恨,他認爲這幫天天在廟堂之上指手畫腳的人都是繡花枕頭,自己學富五車,才學過人,卻被這幫繡花枕頭給擋住了去路,於是他心心念念找機會去報復這幫人。

這時,他聽說西夏國主元昊有立國稱帝的大志向,於是便拉着同樣屢試不中的考友胡某人來到了西夏。並改名爲張元、吳昊。

二人爲了吸引西夏國主元昊的注意,便用在一家酒樓的牆上寫下:“張元吳昊在此飲樓。”

此舉很快吸引了元昊的注意力,原理很簡單,他們一個叫張元,一個叫吳昊,把元昊的名諱犯了個遍。元昊怒氣衝衝的質問他二人爲何犯我名諱,來西夏意欲何爲。張元大聲答到:“姓尚未理會,乃理會名耶?”

這裏就得說說守仁君爲什麼只叫他元昊了,因爲他的姓實在太多。

党項族出自鮮卑,元昊祖先本姓拓跋,唐末黃巢起義時元昊祖先拓跋思恭在平亂中立下大功,唐僖宗遂賜拓跋思恭李姓,當時的唐朝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拓跋思恭能得國姓自然是倍感榮耀,當即下令他的家族全部改姓李。

這個李,一直姓到了李繼遷、李繼捧年代。當時李繼遷一直在定難五州那塊地折騰,宋朝爲了安撫他,賜趙姓,改名保吉。李繼遷被宋朝人追的滿沙漠跑,爲了能喘口氣也接受了賜姓。這樣一來元昊又能姓趙了。

你到底姓李還是姓趙還是姓拓跋呢?

投其所好受重用

張元問出了這樣一個致命的問題。

元昊呆滯了,因爲這個問題捅到他心窩子了,立國稱帝是他最大的夢想,但是從他的遠祖拓跋思恭開始,整個党項族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臣屬,即使是他爺爺李繼遷鬧了一輩子也沒躲開。現在他有實力了,但是這個名份他又該如何去爭取。張元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告訴他,改姓是你脫離中原王朝控制的最佳手段。

張元在中原大地上可能排不上號,但是在西夏這種地方還真沒有人能玩過他,他來之前做足了準備,摸準元昊的軟肋一擊即中。

元昊當即重用張元,不久之後吳昊也得到了重用,不過吳昊對西夏的影響遠不及張元,所以他的戲份也就到此爲止了。

好水川之戰,張元獻計於六盤山埋伏宋軍取得大勝,回國後張元便被李元昊提拔爲國相。

雄心壯志終成夢

好水川之後,無論是元昊還是張元,都膨脹到了極點。全然不顧好水川是以西夏舉國之力對宋朝兩路之兵,以十倍之軍對敵,宋軍將士皆死戰不退,西夏軍慘勝的事實。

他們把目光瞄向了曾經始皇帝、漢高帝、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生活過的地方,關中,長安!

公元1042年9月,李元昊在天都山究集10萬衆,傾國而出。一路從劉燔堡出擊,攻擊鎮戎軍,一路從彭陽城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

劉燔堡部是煙霧彈,旨在吸引宋軍主力,而彭陽城部纔是真正的殺手鐧,他們的使命就是破渭州,踞關中。

李元昊和宋軍打了那麼多次仗,每次都是如出一轍欺詐,但是宋軍的主將每次都非常乖的主動上當。

這次也不例外,得知西夏軍的動向後,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自渭州至瓦亭寨阻擊。

真是想啥來啥,誘你出擊你就還真出了。而且你還是從渭州出的兵。李元昊估計做夢都能笑醒!

葛懷敏,他是北宋將軍葛霸的兒子,以父蔭當的官,葛霸在北宋衆將中雖然不算過去出衆,但是也和遼國鐵騎在河北真刀真槍幹過。這葛懷敏不能說怕死,但是太彪了,自詡出身將門,誰的話他都聽不進去,葛懷敏出兵後,迅速進抵瓦亭寨,會該寨都監許思純、環慶都監劉賀部,違令北進,進屯五穀口。王沿告訴他西夏軍狡詐,且多騎兵,咱們大部分都是步兵,在平原和西夏人打仗會喫大虧的。咱們應該背城紮營,示敵以弱,設伏奇襲,攻其不備。

但是葛懷敏根本不搭理他,你個沒打過仗的文官居然敢對老子指手畫腳。他不僅自己要北進,還通知鎮戎軍曹英、涇原路都監趙珣、兩路都巡檢李良臣、孟淵等部,集兵數萬,一起北上。

九月二十日晚葛懷敏率軍紮營養馬城,不日衆軍集結。

此時前方傳來消息,說李元昊移軍新壕外,將軍趙珣認爲西夏軍遠來,利於速戰速決,建議依馬欄城布柵,扼其歸路,固守鎮戎,以保障糧道,等待其兵疲而擊。但是葛懷敏不聽,反而命諸將分兵四路趨定川寨。你說既然你要分兵,當初你爲什麼要麻煩人讓他們集合呢?

第二天劉湛行軍先行遭夏軍截擊,退守向家峽。李元昊調轉兵鋒開始向葛懷敏中軍進攻,葛懷敏率軍堅守定川寨,然後李元昊斷其後路,截其水源。葛懷敏只能結陣出寨,原本李元昊軍隊根本打不動宋軍軍陣,奈何天公不作美,突然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西夏軍常年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習慣了,但是宋軍受不了,飛沙走石中宋軍失散,軍陣不攻自破。葛懷敏大敗,入夜,西夏軍再次圍城,葛懷敏率部突圍走鎮戎軍,此時有人建議說咱們突圍西夏軍必定會在半路攔截,不如咱們兜圈子迂迴籠竿城。

葛懷敏還是不同意,果然,剛突圍不過兩裏地,就再次被西夏軍包圍了,在一片曠野中西夏軍開始了對宋軍的輪番衝擊,宋軍無力抵抗,徹底崩潰。葛懷敏、曹英、李知和、趙珣、王保、王文、劉賀等16將戰死,宋軍士卒陣亡近萬人。

葛懷敏的自視甚高、一意孤行終於嚐到了惡果,好在他到最後也是陪着兄弟們一起陣亡的,不慫!也不算給他爹丟臉。

定川寨戰敗,張元和李元昊的第一個目標達成,陝西諸路二十萬駐屯軍把目光全部聚焦到了這支西夏軍隊身上。

但是另一部分的西夏軍卻遭到了宋軍頑強的抵抗。

英雄登場——景泰!

近現代有關宋朝歷史的書籍關於景泰的記載不多,但是翻閱元朝人編的《宋史》,你就會發現北宋的英雄何其偉大。

景泰是原州知州,西夏軍來犯,景泰率五千人進兵抵抗,在彭陽西和西夏軍遭遇。景泰率軍依山結陣禦敵。

西夏軍還是老套路,騙就完了,但是景泰每次都能識破西夏軍的詭計。

宋軍結陣未成時,西夏軍派出騎兵攻擊,景泰偷偷派了三百騎兵,分左右兩軍,在軍陣兩翼廣樹旗幟,西夏騎兵遂迅速後撤。這時有將校試圖率軍追擊,景泰急忙制止。然後下令搜山,果然數千西夏軍早就在周圍埋伏好了。不得不說西夏人是真的陰,宋軍結陣未成時派騎兵突擊,如果能把軍陣衝散,那麼就大軍壓上,如果衝不散就佯裝潰退引宋軍來攻,宋軍只要一動,伏兵立刻出戰。三川口、好水川,這一招屢試不爽。不過張元也就這點本事了。

景泰分出一部上山清剿伏兵,數千伏兵沒有後援被迅速擊潰,陣斬千餘級。前面的西夏軍看伏兵盡沒,這次是真的開始潰退,景泰縱兵追殺,西夏軍損失慘重。有人說伏兵沒了西夏軍就跑這也太菜了吧。

沒錯,西夏軍就是賊。無論是好水川還是三川口,西夏軍都是以數倍兵力於宋軍,然後施展各種詭計才能得勝,但是一但局勢稍有不對,西夏軍立刻就慌忙逃竄。

定川寨一戰葛懷敏葬送了上萬宋軍,但是在原州,景泰卻以少量的兵力擋住了西夏軍隊,從而保住了渭州,乃至關中。張元和李元昊二人奪取關中建立基業的夢想也就此破碎。

原州之戰的規模比不上定川寨比不上好水川比不上三川口,在史書上的記載也是幾句話帶過,但是此戰的意義非常重大,把西夏軍成功擋在了關中平原之外,碾碎了張元和李元昊的癡心妄想。

戰後張元也漸漸不被李元昊信任,憂鬱而死。西夏也因李元昊的騷操作和遼國結仇,在宋遼兩國的壓力下,西夏和宋朝簽訂合約,史稱慶曆議和。李元昊自削帝號向宋朝稱臣,宋朝每年給點零花錢保陝西諸路黎民平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