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以後,朝廷選拔官員實行的是科舉制度。到了宋朝的時候,科舉制度更加完善,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是天子門生。但只要是選拔,就有入選和落選之人。這些名落孫山的人有的因爲懷才不遇,乾脆轉行;有的因爲一腔抱負無法施展而抑鬱而終;但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因爲多次落榜而憤世嫉俗。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這首詩的作者叫做張元,生於北宋時期。但是有趣的是,張元身爲宋朝人,卻是西夏國相。雖然張元這個名字不爲大衆所熟知,但就是這麼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因爲屢試不第,便對宋朝懷恨在心,最後還親自引狼入室,斬殺數萬同袍。

張元,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一開始,張元和衆多金榜題名的人一樣,數十年來寒窗苦讀,只爲一朝高中。但張元參加多次考試,但不知是什麼緣故,總是屢試不第。多次考試無果之後,張元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他認爲這不是他沒有才華,而是因爲皇帝昏庸、奸臣當道。自己的才華無法得到展現的結果。因此他怨恨當朝皇帝、大臣,甚至是社會。
屢試不第之後,張元覺得自己應該另謀高就——於是他選擇了西北党項。張元認爲是因爲自己在宋朝,所以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既然如此,他就去宋朝的對頭党項吧。一來可以展現自己的才華,二來也可以“大仇得報”。

當得知李元昊在西北稱帝的消息時,張元便決定前往西北投靠党項。因爲此時的党項和宋朝正在交戰,李元昊肯定急需人才,於是張元便和自己的好友吳昊一起前往西北。吳昊的遭遇和張元很相似,他們同樣認爲自己是滿腹才華,卻屢試不第。所以二人均認爲自己在西北一定有用武之地,一定能夠幹一番大事業。
就這樣,兩位宋朝人來到了西北党項,初到西北的張元和吳昊卻依然不受重視。這一天,張元和吳昊在酒樓飲酒消愁。離開之前,張元在酒樓的牆上留下了一句話“張元吳昊來飲此樓”。不久之後張元和吳昊就因爲這句話得見李元昊。

原來張元在九樓牆上留下的話被巡邏的士兵看見了,他們認爲這句詩冒犯了李元昊的名諱,所以將他們二人逮捕。由於事關國主,這件事被層層上報,張元和吳昊二人就被押解到了李元昊的面前。
李元昊對他們二人進行了審問,張元回答的極爲大膽,他說李元昊連自己姓什麼都不在乎,還糾結名字幹什麼!張元此話一出,衆人皆驚,認爲張元和吳昊必死無疑,但誰知李元昊卻提起了興趣。原來李元昊本身並不姓李,他本姓拓跋,“李”姓是唐朝的時候唐朝皇帝賞賜的姓氏。而到了宋的時候,李元昊又被賞賜姓趙。所以張元所說確是事實。

經此一問,李元昊覺得張元是個可用之才。於是不僅將張元、吳昊釋放,並且還將兩人帶在身邊做軍事顧問。李元昊本是一個暴脾氣的人,張元敢在李元昊面前大不敬,理應被碎屍萬段,拋屍荒野。但李元昊自己有自己的考量。果然,在他後面在對宋的多次戰爭中,張元和吳昊在其中起了極大的助力。
例如1041年的時候,北宋因爲不堪党項所擾,便出兵討伐西夏。宋軍來勢洶洶,然而張元卻建議李元昊誘敵深入,拉長宋軍的補給線,李元昊依言所行。於是宋軍被李元昊一路引至好水川,之後他埋藏在此的10萬西夏大軍,頓時把宋軍殺了個片甲不留,一時間屍山成堆,血流成河。初戰告捷,李元昊便率部乘勝追擊,殺掉宋軍及農夫,總計7萬餘人。

對於這場戰役的勝利,張元是志得意滿,認爲自己的才華終於得到了認可。就在張元以爲李元昊會長驅直入,直入帝都的時候。李元昊卻見好就收,與宋朝簽訂了協議,雙方協商休戰。沒能一舉攻破北宋都城,令張元內心耿耿於懷。再加上西夏與北宋停戰之後,他的利用價值也沒了,待遇是肉眼可見地下降,最終張元只得在異國他鄉鬱鬱而終。
張元和吳昊的做法讓宋朝的人意識到了文人叛國的可怕性,於是當時的皇帝宋仁宗便對科舉制度做出了改變——只要是中了進士的一律給予進士出身,成績不太樂觀的則賞賜同進士出身。

時隔多年後,寧夏西吉縣的一個農民在農田中發現大量屍骨,其厚度更是高達兩米,並且均有刀砍、箭射的痕跡。前來勘察的專家學者大爲驚訝,原來好水川之戰的宋軍遺骸竟埋藏於此,不由感慨:“如果文人做了漢奸,能量之大,簡直難以想象,真是國家的災難。”
參考資料:
《宋夏好水川之戰主戰場遺址再考證》
《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