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對性別的認知存在很多刻板印象:男孩兒應該勇敢,不要輕易掉眼淚;女孩兒應該溫柔,行爲舉止要得當。

事實上,這種“刻板印象”下的教育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今天,就跟閒爸一起來看看幼兒教育專家是如何來談性別教育的。

不同時期孩子的性別意識

大多數孩子在出生後幾個月就有了初步的性別意識,他們能分清媽媽和爸爸。

1~2歲的孩子能明確自己和他人的性別,分得清男性和女性,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性別的認識是根據外部、表面的特徵,如頭髮長度、服飾顏色等。

2~4歲的孩子大約知道什麼東西是男性用的,什麼東西是女性用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性別的“守恆性”有一定理解,知道男孩兒將來要長成男人,女孩兒將來會長成女人,但他們仍相信改變服飾或髮型能導致性別轉換。

4~6歲的孩子的性別意識基本發展完成,能明確一個人的性別和性別相應的特徵。

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開始確信性別的一致性,知道即使一個人“穿錯了衣服”也不會改變性別。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這些是理論依據,大致可以幫助寶爸媽判斷孩子屬於哪個階段。

1~6歲是進行性別教育的最佳時期,6歲以後孩子的性別意識基本完成,再想進行性別教育的調整,效果事倍功半。

同時,青春期對性別意識會有一定的重塑,也是性別意識完善的關鍵時期。

性別教育中的誤區

關於性別教育,寶爸媽應該“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是從孩子的性格和喜好出發,而不是僅憑孩子的性別預設“男孩兒應該怎樣”或“女孩兒應該怎樣”。

先看看寶爸媽在性別教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區吧。

混淆孩子的性別是非常不可取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避免異性化教育。

寶爸媽覺得好玩,或對孩子的性別不太滿意,讓男孩兒穿女孩兒衣服,女孩兒穿男孩兒衣服,這些不妥當的做法容易造成孩子的性別認同混亂,從而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正常生活。

也有些寶爸媽僅僅關注孩子的生理性別,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性別。

男孩兒一定不能玩洋娃娃,女孩兒一定不能跑跑跳跳,這些都是不恰當的性別刻板印象。

寶爸媽應該綜合考慮孩子的生理及心理性別特徵,給予更適合孩子的教育策略。

同時也不能只考慮心理性別而忽視生理性別,綜合考慮最佳。

生活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因素太多了,比如電視節目、一句話、一個人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性別意識。

所以,寶爸媽完全順其自然的話,身邊的環境還是會影響孩子,這樣無異於將孩子的性別教育交給了完全不可控的因素。

寶爸媽需要有意識地進行性別教育方面的引導,在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綜合特徵的基礎之上,給予更適合的教育。

少數幾次不恰當的行爲,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如同滄海一粟,寶爸媽不必憂心,只要大方向上處理好了,具體生活中儘量注意對孩子的性別教育即可。

推薦的性別教育方法

寶爸媽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寶爸媽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會產生巨大影響,所以,寶爸媽的性別意識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性別意識。

寶爸媽需要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性別,瞭解自己的性別差異、特徵,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性別優勢,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如果爸爸經常呵斥媽媽,把“女人就應該乖乖在家帶孩子”之類的話放在嘴邊,而媽媽柔柔弱弱、不敢發言,就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

帶孩子應該是爸爸媽媽兩個人的事情,同時要充分肯定全職媽媽的價值。

寶爸媽給孩子提供適合生理、心理性別特徵的衣物、玩具,使用適合孩子性別的顏色、物品。

要綜合考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性別,如果男孩兒喜歡的話,可以給男孩兒提供顏色偏淡雅的衣服,更爲柔和一些的玩具。

根據家庭成員的性別差異、特徵進行分工,同時肯定每個性別的優勢。

比如,寶寶的如廁訓練,同性家長的訓練效果會比異性家長好很多。再如,同性的親子共浴,是進行性教育的好時機。

可以結合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如果男孩兒傾向“女孩兒的特性”,寶爸媽希望孩子擁有更多“男孩兒的特性”,可以多給予孩子展示“男孩兒特性”的機會,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但不要過於強求,寶爸媽遵循孩子的本性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關注孩子的性別,不如培養孩子的個性。

雙性化教育是指培養孩子掌握雙性優勢,傳統意義上男孩兒的勇氣、膽量、創新、邏輯,和女孩兒的細緻、柔和、善解人意等性格特徵,並不是某一性別所獨有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獲得的。

寶爸媽在教育過程中,可以適當調節和側重,讓孩子擁有更利於成長的多方面性格特徵。

比如,可以讓膽小的孩子多參與戶外活動鍛鍊勇氣,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多做手工活動培養細緻心思。

並不是男孩兒必須堅強,女孩兒必須溫柔。

不管男孩兒女孩兒,只要開心都可以大笑,但不要影響他人;不管男孩兒女孩兒,只要難過都可以大哭,但不能傷害自己。

情緒的發泄應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爲人處世的方式要受到社會規則的制約,而不是僅僅因爲我是男孩兒或我是女孩兒。

作者介紹

牟佗,幼兒教育專家,潛心研究兒童教育多年,經驗豐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