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0 07:55 | 錢江晚報

初冬的杭州,晨風裏已有了明顯的涼意,但它無法驅散晨練人的熱情。比如,今年已經85歲的施金水。

妻子去世後,獨居的施金水,生活簡單有規律。晚上6點睡下,早晨三四點起牀。每天清晨在運河邊走一圈;興致來了就乘上公交車,到西湖邊逛一逛。每週有一天,他會到離家一站路的手工藝活態展示館,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現場演示老底子張小泉剪刀的鑲鋼鍛制技藝,一待就是大半天。

張小泉剪刀廠的工作人員說:“最近幾年非遺被關注,如果有一些採訪的要求,只要跟施師傅聯繫,他都會一口答應,去展示館裏做演示。”

施金水打了70多年剪刀。14歲的時候,施金水的父親把他送到了當時的清河坊扇子巷1號,做制剪學徒。

學徒生活很清苦,師父雖然包喫住,但凌晨兩三點要起牀幹活,深夜才能休息。支撐着施金水的是母親那一句“男伢兒學好技術纔有飯喫”。施金水記得,當時鋪子裏有5個學徒,每個人只能學一個環節。但施金水覺得,既然要學,就一定要學全套,自己的師父不教,那就溜去別的鋪子“偷師”。當時的扇子巷裏,有四家剪刀作坊,施金水把休息、睡覺的時間壓縮再壓縮,跑到別的鋪子去學習。

一個“全面手”就這麼誕生了。

1953年,施金水進入“張小泉”合作社,1957年剪刀廠成立後,順理成章成爲廠裏的第一批工人。他待過廠裏的很多科室,做過技術、質檢,後來成爲了全廠的技術總管。

熟諳72道鍛制工序的施金水最擅長鍛打的剪刀是被標爲“1-5號民用剪”的款式,包括“圓頭1-5號”“長頭1-5號”,這是杭州人最熟悉不過的黑把剪——筍狀的剪刀頭,壺瓶或者酒罈式的剪刀把。1965年起,這款民用剪連續五次獲得全國剪刀質量評比第一名。

“手工剪刀不一定每把都合格的,合格率大概在80%,不合格的都要扔掉,不可以流出去,不然要壞名聲的。”施金水說。

廠裏的員工說,施師傅很“擰”,如果哪天要去館裏做展示,不管颳風下雨他都要去。七八月天氣炎熱高溫,廠裏的管理層都希望施師傅能保重身體,不要去了。但施師傅就是不肯。

擰,可能是一名匠人不可或缺的品質。直到現在,還有客戶慕名前來請施師傅出山訂製剪刀,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剪紙技藝的傳承人。施金水說,很多剪紙手藝人對剪刀的舒適度要求很高。相比一般的民用剪,剪紙的剪刀頭要更細更長更尖一點,而手把與手藝人的手掌寬度有關。而剪刀的鉚釘嵌在哪裏,怎麼省力,施師傅都會細細地和徒弟商量研究。最終做出一把“稱手”的剪刀。

來自張小泉公司的調查,當年能夠純手工從頭到尾製成一把完整剪刀的師傅,2006年尚有48人,到了2009年僅存42人,到了2016年已所剩無幾。目前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共有五位傳承人分別是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施金水、張忠堯,杭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標、丁紀燦、陳偉明。

施金水曾經帶出過的一些徒弟,在退休後也因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繼續從事這項工作。而眼下,30歲以下的青年傳承人裏,還沒有一個人能以手工鍛打出一把剪刀。但施金水一直沒有放棄,他定期會去手工藝活態展示館裏的張小泉剪刀鍛制區看看徒弟們的活計,看得技癢的時候,就讓徒弟們靠邊站,看他掄錘子親自打剪刀。

“我永遠是張小泉打剪刀的人。”施金水唯一的願望,就是把這門手藝一代代傳下去。

(原標題《對剪刀這份情,他剪不斷》,記者 陳淡寧,編輯 李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