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創大數據,在過去五年中,作爲主體承建方,在宜昌市的領導和指導下,打造了宜昌的雪亮工程,這是全國雪亮工程具代表性的的示範城市,全國已經有多個城市去宜昌考察學習。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著名的三峽大壩所在地,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平安穩定。近年來,宜昌以全國“雪亮工程”建設示範城市爲契機,不斷創建治安管控和城市治理新機制,努力打造“雪亮宜昌”新名片,呈現出了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治安管控能力明顯提升、民生服務能力明顯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明顯提升,羣衆安全感滿意度明顯提升的良好態勢。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社會公共安全產品博覽會上,宜昌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龍德滿應展會組委會邀請,專門介紹了宜昌“雪亮工程”的建設經驗,得到了與會專家、同行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在這裏,小編爲大家梳理了宜昌市在“雪亮工程”建設中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請大家一起學起來吧!

在頂層設計上與智慧城市融合。

將“雪亮工程”列入全市“十三五”建設規劃,與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建設同步實施。市政府出臺《宜昌市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工作實施方案(2016—2019)》,對“雪亮工程”建設明確責任單位,細化分解任務。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強力推進,從政法、公安、發改、財政、智慧辦等部門抽調專人組建綜合組、技術工程組、保障組3個工作組實體運行,全市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治牽頭、公安負責、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在規劃佈局上向社會領域傾斜。

在“雪亮工程”建設中,始終堅持將“雪亮工程”與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相統籌,在滿足“一圈、十片、百格、千點”的建設規劃上,重點瞄準沿江化工企業的“搬、轉、停”和民生、城管、鐵路等重要行業領域,努力實現“平安宜昌”和“綠色宜昌”的全面融合。2016年以來,全市完成新建、改造攝像機6萬多個,今年,宜昌在環保、碼頭、鐵路、交通場所、公共複雜場所新建高清探頭7000多個,重點部位、重要卡口及治安複雜場所實現高清視頻監控全覆蓋。

在資金保障上以多元投入爲主。

通過財政撥款、單位出資、對口幫扶、社會投資等多種方式,分類落實建設資金,一類視頻監控點主要由政府投資建設,二類、三類視頻監控點投資建設、存儲,聯網費用由政府和單位共同承擔。市政府將“雪亮工程”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市已累計投資8億餘元,今年還要追加至12.9億元。爲解決農村視頻監控建設經費難題,採取市縣兩級對口幫扶的辦法,動員市直、縣直部門和中省在宜單位,對口幫扶聯繫村的“雪亮工程”建設,全市共有521個單位落實對口幫扶資金2000多萬元,確保全市“雪亮工程”建設一個村都不少。

以“統”爲導向進行建設。

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圍繞前端建設、平臺建設、聯網共享、終端調用等出臺了一系列建設指導方案,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平臺建設,一類探頭統一接入公安平臺,各地各部門自建探頭和企事業單位、社區物業探頭聯接到全市統一視頻監控雲平臺,從物理上打破信息孤島,由“分治”走向“共治”。目前市視頻監控雲平臺已完成擴容,縣市9個分平臺全部建成聯網,與各級綜治中心互聯互通,全市“一張網”的格局全面形成。

以“融”爲路徑推進聯網。

針對涉及部門多、監控標準不統一等聯網難題,市“雪亮辦”加強對縣市及部門聯網工作的指導督辦,制定聯網工作流程圖,用“工匠精神”逐點突破。通過設備改造、技術升級解決“不能聯”的問題;通過網上培訓、上門指導解決“不會聯”的問題;通過推送部門集成應用,變部門“被動聯”爲“主動聯”,解決“不願聯”的問題;對少數視頻專線無法覆蓋的農村偏遠山區,採用電子政務外網的方式進行接入。目前城市視頻監控雲平臺已接入高清視頻數量達44469個,實現3市、5區、6縣、108個市直部門、中省在宜企業單位的5134家轄屬單位視頻整合。

以“管”爲保障加強運維。

實行邊建邊聯邊管的模式,組建宜昌市“雪亮工程”安全運維管理中心,由市公安局牽頭,從相關部門和企業抽調12名專業人員,負責安全運維和系統建聯管用的監督指導。出臺《宜昌市“雪亮工程”安全運維管理規範(試行)》,全面嚴格管控全市視頻圖像的建設、聯網、管理、應用,確保重要視頻圖像信息不失控,敏感視頻圖像信息不泄露。全市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平均在線率、完好率分別達到98%和95%。

部門應用集成化。

通過將視頻資源統一整合,按需推送到各職能部門、一線實戰單位集成應用,加強各業務部門執法監管能力,做到及時發現和處置。

通過市級監控平臺,食藥監部門實現了“陽光廚房系統”,可對全市897家大型餐飲行業和城區85所學校廚房操作間實時視頻巡查;環保部門集成了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管系統和沿江污水排放監管系統,視頻監控覆蓋全市12家機動車尾氣檢測機構54條檢測線、124處沿江排污入江口及68家重點環保單位,可實時對汽車尾氣達標情況、沿江排污口入江情況及廢水排放情況進行視頻監管;交通管理部門、住建部門已集成特殊車輛管理系統,對進出限制區域的大型貨車、渣土車、危化品車進行實時動態管理;公安、教育部門正在進行“平安校園”人臉布控測試,重點對出入校園周邊的精神病人、重點人口進行布控,並按需雙向推送至校方和轄區公安派出所;市級監控雲平臺整合了“長江水域大保護”視頻監控目錄,可對173處長江沿岸視頻監控點實時調閱,全面掌握長江流域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等情況,並按需推送至各水域管理單位。

業務管理網格化。

水文、環保等部門實現了雪亮水域“網格化”,充分助力“河、湖、庫長制”工作制度,在市縣鄉村視頻監控縱向貫通的基礎上,實現視頻監控在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環境執法監管網格化管理的新格局。2017年以來,宜昌市水域管理監控APP在夷陵區試運行,各級“河、湖長”通過手機APP即可實時查看他所任“河長”的流域以及其它水域是否存在違法排污行爲,污水處理場是否按照要求運轉,將原來一天的巡查時間優化爲半小時,爲水域管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社區服務智能化。

在市縣鄉村視頻監控縱向貫通的基礎上,實現視頻監控綜合集成、共享應用,構建高效精準、聯動融合、開放共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網格員每天利用社區監控平臺或社區E通“視頻巡查”模塊,對網格內的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點場所進行“視頻巡查”,同時堅持每天開展兩次實地巡檢,實現電子監控與人工巡查的有機結合。探索建立“智能小區”,與公安平臺聯網對接,與網格化平臺互通共享,通過人臉識別等智能監控系統,對採集到的人、車鮮活數據與公安機關自動對接,強化對流動人口、特殊人羣的服務管理。小區數據與全國在逃人員庫、吸毒人員數據庫等自動對比,發現外來可疑人員和車輛,系統會自動報警到民警、物業保安和網格員,做到第一時間處置。同時系統會自動記錄72小時內沒有出入記錄的獨居老人、殘疾人等關愛人羣信息,並及時將信息反饋網格員進行覈查,用智能化技術打通服務羣衆“最後一釐米”的問題,爲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雪亮宜昌”不僅僅是口號,在工作中,宜昌堅持以用促建、以用促聯、以聯促享,全面打造“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形勢下的新宜昌。當前,公安系統搭載“人臉識別”“車蹤系統”“軌跡追蹤”的宜昌市公安局綜合應用平臺已上線運行,人臉識別系統(靜態)已完成1000萬人臉庫的整合,人臉識別系統(動態)已在三峽大學、三峽機場、火車站、汽車站、BTR站臺、反恐區域、商貿中心、案事件高發區等重點部位部署了150路監測點,“車蹤系統”已對接市公安局大數據平臺,完成了車型搜索、車牌二次分析、以圖搜車、落腳點分析等39項分析功能的集成,實現了對進出轄區人車的全息掌控,“軌跡追蹤”系統已在城區部署14處監控點位;視頻數據庫正在測試之中,擬集成市公安局所有的視頻圖像結構化數據,通過算力共享、算法共享等方式,交叉深度解析各類案事件視頻圖像。

2017以來,全市公安機關利用視頻圖像系統偵破案件9042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11839人次、抓獲在逃人員635人,對比2016年同期,破案率上漲175%;有效運用視頻圖像及時發現、有效預防大型羣體性事件93起;抓拍交通違章170648車次;爲民服務2000餘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