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生活禅时代

2018年第69期 | 总第 87 期 | 11月6日出版

树于五代后梁乾化五年(915),距今1100多年。粉砂岩质,原由宝座、幢身、宝盖共九部分组成。现仅存五部分。

幢身为八面体,面宽34厘米,高187厘米。第一面上镌大字幢额,额下首行镌译经人不空及其生前殁后所获荣号荣衔,其后自左而右直至第七面,镌不空所译《大佛顶随求尊胜陀罗尼经》;第八面镌《树幢记》及树幢人题名。

自下而上,现存第一层宝盖为八角形,角饰饕餮环绶,周系瓔珞八垂,璎珞之上浮雕文殊、普贤及立佛共八尊,盖底浮雕云纹蟠龙;其上的第二节幢身亦为八面体。下雕莲座,莲座上的高浮雕造像分为上下两层,造型有结跏倚坐佛、侍坐佛、右舒自在观音、柳枝露瓶观音等;再上的第二层宝盖工艺与第一层宝盖略同,只是较小。

邢台开元寺《大佛顶随求尊胜陀罗尼之幢》所镌经文与最为常见的《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非同一部经,前者开元十八年(730)由不空之师金刚智复观并对“有缺章句,加之满足”,继由不空“恭遵遗旨,再使翻转”后,流行全国;而后者则由佛陀波利于永淳二年(683)自西域携至长安,先由日照三藏、杜行顗等翻译,留藏大内;后由佛陀波利、顺贞奉敕再翻,流行全国。

选自《邢台开元寺金石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