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生活禪時代

2018年第69期 | 總第 87 期 | 11月6日出版

樹於五代後梁乾化五年(915),距今1100多年。粉砂岩質,原由寶座、幢身、寶蓋共九部分組成。現僅存五部分。

幢身爲八面體,面寬34釐米,高187釐米。第一面上鐫大字幢額,額下首行鐫譯經人不空及其生前歿後所獲榮號榮銜,其後自左而右直至第七面,鐫不空所譯《大佛頂隨求尊勝陀羅尼經》;第八面鐫《樹幢記》及樹幢人題名。

自下而上,現存第一層寶蓋爲八角形,角飾饕餮環綬,周系瓔珞八垂,瓔珞之上浮雕文殊、普賢及立佛共八尊,蓋底浮雕雲紋蟠龍;其上的第二節幢身亦爲八面體。下雕蓮座,蓮座上的高浮雕造像分爲上下兩層,造型有結跏倚坐佛、侍坐佛、右舒自在觀音、柳枝露瓶觀音等;再上的第二層寶蓋工藝與第一層寶蓋略同,只是較小。

邢臺開元寺《大佛頂隨求尊勝陀羅尼之幢》所鐫經文與最爲常見的《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並非同一部經,前者開元十八年(730)由不空之師金剛智復觀並對“有缺章句,加之滿足”,繼由不空“恭遵遺旨,再使翻轉”後,流行全國;而後者則由佛陀波利於永淳二年(683)自西域攜至長安,先由日照三藏、杜行顗等翻譯,留藏大內;後由佛陀波利、順貞奉敕再翻,流行全國。

選自《邢臺開元寺金石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