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三個月女嬰訓練趴睡窒息身亡”的新聞屢屢登上熱搜。

4月19日,一段視頻刷新羣衆的三觀,一名嬰兒被訓練趴睡結果窒息而亡。孩子母親在房間外看監控,期間詢問了所在育兒訓練羣的老師“這樣沒事吧”,很快孩子就被發現流鼻血、嘴脣變紫、沒有呼吸。

這樣的“哭泣免疫療法”早就被唾棄和舉報過,行爲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通過嬰兒刺激實驗得出的育兒理論。

這套荒謬的理論沒有經不住現實的考驗,居然還被一羣營銷號帶來了中國,在朋友圈,知乎等網絡平臺裏被一羣無知的媽媽們瘋狂的轉載奉爲聖經,毒害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兒童。

那個慘死的嬰兒就是最不幸的代表,這種“”拿來主義”乍聽之下好像有些道理,再仔細推敲就和自然法則是背道而馳的。

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相信?

最直接的應該是“名人效應”的魅力,名人效應是指,名人的出現所達成的引人注意、強化事物、擴大影響的效應,或人們模仿名人的心理現象的統稱。

華生作爲美國心理學家,是行爲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理論和實驗曾經風靡一時,得到很多父母的認可。

人是感情的動物,符合大自然發展法則,不懂語言的嬰幼兒只能通過哭表達需求和健康,而華生理論體系卻是人是機器,通過訓練獲得輸出。

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多恨的心才換來孩子的窒息,如果能第一時間發現孩子不對勁,送去醫院搶救也許孩子還能救活,然而世間沒有如果。

孩子哭泣了怎麼辦?是不是就要置之不理或者過度緊張。

未滿3個月的嬰兒,屬於全能自戀時期,大腦混沌,沒有思考能力,認爲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他們通過唯有用哭聲去表達生理需求和身體不適。

3到6個月的嬰兒,屬於觀察適應期,通過翻身到坐的練習,利用感官理解世界,慢慢認識到自己和別人是獨立的,哭是因爲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6到8個月的嬰兒,屬於探索感知期,努力學會爬行去認知手腳的協調和配合能力。這種自我探索自然會受阻,受傷,他們的哭源於受挫。

一歲前的孩子極其脆弱,他們大多離開孃胎適應環境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安全感,需要父母的擁抱和關愛去完成身心的需求。

心理專家S.弗雷伯說過,要學會用哭來控制父母,小寶寶必須要用思想,有感知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關係。

嬰幼兒一歲前還沒有具備太多思考的能力,和獨立的意識,直到一歲過後獨立意識的加強可以通過溝通和孩子交流,瞭解哭泣背後的原因

協作孩子度過這段無助的日子,讓他們成長爲有安全感而知足常樂的人,關鍵還是和孩子保持親密關係爲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