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日,中国汽车市场国际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该论坛以“开放 合作 共赢----新形势下国际品牌汽车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将重点讨论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新出行理念不断迭出、行业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面对更加开放、稳健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国际品牌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与应对策略。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要配套活动,中国汽车市场国际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承办。

新的全球化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怎样?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走向又会怎样?中国汽车外资政策与外资企业在华将如何发展?

在开幕全体会议现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副巡视员胡剑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克林、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就以上问题发表了各自观点。

同时,在全天召开“中国汽车市场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新贡献”、“新能源汽车、新出行理念:中外车企如何同场竞技”、“国际汽车供应商:改变全球行业格局的重要一环”、“汽车新零售对国际品牌汽车市场的影响与推动”、“汽车后市场:汽车经销商的下一轮增长”五场分论坛中与会嘉宾纷纷对中国汽车产业新竞争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展开大讨论。

中国消费升级惠及全球汽车市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和消费国。同时,中国已经进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的新发展阶段,消费升级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超过 10 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这为全球企业包括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性机遇。” 罗俊杰认为,“中国的消费升级将继续惠及全球汽车市场。”

王侠指出:“在新技术变革不断赋能、新理念不断迭出、新行业生态不断演变的新形势下,面对更高质量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国际品牌汽车必将面临不同以往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迎来最开放、包容的市场政策环境。罗俊杰补充说:“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建设透明、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旨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如自2018年7月1日起,中国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的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得超过2家的限制等。”可见,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加大开放力度,努力为各国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据罗俊杰介绍,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促进居民消费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增长点,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这些都为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也会给全球汽车市场带来持续的芳容。”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稳增长,扩消费的关键领域。中国汽车类产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4,汽车在扩大消费中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胡剑萍说:“为了加快汽车流动体制改革,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商务部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积极推进汽车流通全链条的体制改革,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张克林也发表了同样观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对推动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发生深刻变化。”

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各大国际汽车品牌的最大市场。通用汽车中国公共政策与政府事务副总裁谢崇伟说:“中国市场是通用汽车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去年,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年销量是400万辆,且全部在国内生产。”

罗俊杰说:“国内企业在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积极扩大进口,有利于优化我国生产要素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供给质量。外资企业积极扩大进口有利于为外资企业的优势产品提供更大市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无疑,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变革的重要角色。

汽车产业进入技术变革新阶段

罗俊杰指出,人工智能和新一轮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技术变革的快速推进,汽车产业进入了电动化、轻量化、智能网联化的发展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共促产业发展。”

尽管中国汽车销量出现了回落,但是新能源车依然强劲。前三季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70万辆,全年有望超过100万辆,销量达到全球的50%以上。中国正在由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变成全球最大的汽车科技应用场景。智能网联、共享出行等新科技应用和新模式探索方兴未艾,中国汽车整体市场依然保持强劲的扩容态势,资本依然大量涌向造车领域。

“目前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智能驾驶和车联网领域的积极探索和产业化推进,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供应商、投资商和合作伙伴。” 罗俊杰如是说。

有关机构测算,智能网联汽车将带动新增市场1300亿美元,未来汽车领域的创新80%将来自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系统。对此,王侠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在中国正在掀起新技术风潮。他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一对翅膀,同时也是国际汽车品牌大有用武之地的场所。”

罗俊杰强调,中国的汽车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将为全球汽车产业链提供广阔的市场机会。“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也是实现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工智能和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的快速推进,汽车产业进入了‘新四化’的发展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利用国际技术资源,更好地弥补汽车制造整体仍待提升的短板。”

可见,中国更高质量的开放让中国迎来了升级版的开门造车新时代,跨界融合、合作共赢将成为各个跨国车企在中国发展的智慧之选。

对此,车企、零部件企业也已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转型发展。

“电动汽车减少环境污染,智能网联汽车降低交通拥堵,自动驾驶降低交通事故,这是通用汽车对未来汽车理念具体的想法。” 谢崇伟对中国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针对“怎么设计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工具如何服务未来的智能网联、云端计算的智能世界”愿景,福特去年发布了“中国2025计划”。 福特中国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部副总裁刘曰海介绍说:“让人们行动自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第一步。这个理念一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地激励着包括福特中国的所有中国同仁。”

面对中国新的出行环境,传统国际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正积极投身于行业的转型之中。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博士表示,“博世在电气化方面投入很多,从控制系统到电机本身再到电桥等产品,我们基本都有涉及。”

奇点汽车CEO沈海寅认为,互联网的瞬息万变,也使得用户对出行变得更加挑剔,对美好出行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则认为,自动驾驶未来将向单车智能与协同智能两个方向发展。

显然,电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新一轮世界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而中国已经在其中的一些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正成为产业变革重要推进力量。

汽车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型

随着中国及德国等多个国家相继宣布禁售内燃机(ICE)的计划,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的趋势愈发明显。面对突变的格局,整个汽车产业链将受到巨大冲击,国际汽车供应商在这一进程中正在面临巨大的考验。

面对这一考验,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以转型促发展。博格华纳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谈跃生表示,作为一家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正由单一产品制造商向零部件整体方案服务商转型。既在全球范围内把马达、变速器、控制器结合在一起,向用户提供三位一体的马达控制器。他说:“面对新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更好的创新方式来支持汽车行业的发展。”

而采埃孚以研发高质量、高效与绿色的产品来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采埃孚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亚太区首席财务官汪润怡说:“去年,采埃孚在全球市场共投入22亿欧元作为其技术研发经费,占全球销售总额的6%。”

法雷奥中国总裁马法龙说:“法雷奥针对汽车电气化的发展趋势能提供多种零部件。”

诚然,地球上的能源分布具有不均衡的属性,而消耗大国的中国在能源方面较短缺,如果大量依赖进口,意味着风险。同时,中国也是人口大国,中国汽车年新增量全世界第一,传统能源给环境带来压力。因此,新能源汽车给中国带来崛起的大机遇。

汪润怡表示,从传统能源到纯电动能源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可能混动存在一段时间。对此,采埃孚能提供混动变速箱与电驱动两种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谈跃生表示,无论是电动机还是内燃机,博格华纳都会在控制系统里开发最好的产品,并继续在汽车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成为行业领导者。

新零售模式盛行

如今,托互联网与大数据,将线上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已渗透到汽车产业。在此背景下,消费者已逐渐形成新的消费习惯。随着资本的不断注入,这种更注重客户体验的销售模式势必将对传统的汽车市场造成冲击。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零售模式的盛行。新零售,即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

对于这样的销售模式,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宏伟表示,这将是一种大趋势。“新零售模式是互联网+的转型升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上海永达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陶卫则认为,新零售模式是由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他表示,传统汽车经销商虽然具有向上游获取资源,以及达到局部垄断市场货源的能力,但是在扩大销售规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向下游获取更多客户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需要有更多的销售渠道和能力,因此新零售模式孕育而生。

而北京北汽鹏龙汽车服务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正业对新零售模式的理解则更为具体:“依托互联网的新零售,就像一张网连接着客户与我们的品牌以及服务产品。与我们相关联的这些产业链,原来是以集团内或社会上整车企业为中心开发服务产品,未来则是会依托C端的需求来开发。通过网络将产品交付给我们的客户,形成以车以及车·人为中心的服务产品体系,从而打造我们的竞争力。”

强者领跑汽车后市场

自2012年行业涌入大量资本开始,汽车后市场领域一时间呈现出诸侯乱战、风起云涌的混乱局面。如今,万亿规模市场在大浪淘沙后已初见端倪,强者领跑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目前在中国,将近有50%-60%的用户是第一次买车,而在美国这个数据为15%,日本为20%,台湾为22%左右。因此,仅从第一次购车的角度来看,我国市场仍然有很大的需求。对于汽车后市场未来的发展状况,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后市场研究所所长、教授陈荣章认为:“汽车经销商未来增长的空间还很大。”

而北京嘉程添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晓楠则直指经销商体系存在的痛点:“经销商是汽车的医院,而不是汽车的药店。药店是贸易,医院是实体,是服务业。汽车经销商本身就是服务业,是汽车的服务业。”

作为一家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近些年发展的过程中,广州华胜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因因也总结出了独到的经验。“我们在与4S店竞争时,主机厂已经提供了非常好的客户流量,因此在保证基本品质的前提下,一定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总经理双磊担忧:“新能源车还剩下什么售后服务?它大部分的东西都可以被肢解,甚至不需要后期维修。因此,庞大、高成本的体系还能否活下来吗?”

与传统车相比,新能源车的客户群体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车辆很多都是个人购买,而现在是大量金融租赁公司或出租车公司在购买,所以如何吸引客户成为汽车后市场的一个挑战。

面对新竞争环境,王侠建议: “未来,中国的汽车市场一定是跨国企业和中国车企、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整车企业和高科技公司、制造商和服务运营平台之间跨界融合、协同共赢的全新生态。”

一支独秀不是春。处在中国汽车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拥抱新时代下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变化。变则通,通则久。只有不断适应汽车产业的大变革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